猫和老鼠
春秋的战争中,经常发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操作,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怀疑,战争这种流血和死人的事情,怎么到他们贵族那儿,怎么就成了游戏一样呢?
整个春秋中期,基本的国际动向是晋楚争霸,其他一堆配角和不配拥有姓名的小国,只能擦亮眼睛纷纷站队。然而,有些国家好站队,有些国家,因为祖先眼光不长远,没选好地,夹杂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毫无拒绝权和主权,宛若古代柔弱的妇女,谁来抢就只能跟着谁。比如郑国。晋楚两个超级大国早就摸清了石头才过河——基本都不愿双方发生直接接触战,而采取打对方小弟的模式争霸,郑国就是这其中的汉堡包命运,随时都得笑脸相迎,伺候好谁都得挨揍,伺候不好更得挨揍。
不过,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郑国业已知道自己在晋、楚两国之间的作用,于是也摸索出了一套对付的方法——谁来投降谁,让晋、楚两军频繁地出动军队,劳民伤财,拖垮对方。因为有了这个心理,他们反倒一点儿不着急了,也不怕得罪两个大国了,反正,不和谁好了,随时宣布投靠另一方就行。而他们摇摆的姿态,随时就能搅得晋楚两国疲于奔命。郑国的这招上上策,可以算夹缝中生存的小国的绝妙应对方法。
可是,晋楚这两只大猫却不知道,时代变了。如今老鼠成精了,也敢调戏猫了。所以,他们还是保持固定的争霸模式。鲁宣公十一年春天,郑国跟楚国闹了矛盾,马上投入晋国的怀抱,楚国于是派军进攻郑国。
楚国的军队阵容是这样:中军帅:沈尹,左军帅:子重,右军帅:子反,楚庄王为总指挥。
如果放在以前,郑国早就当场吓傻,但是现在,楚国人的把戏他们早就摸透了。当楚国到达了栎地(今河南省禹州市),郑国的执政卿士子良马上下达了最高命令——投降,欢迎楚国三军来郑国做客。
楚国人出兵目的就是收服郑国,见目的达成,见好就收,马上接受了投降。接下来的仪式就是收小弟的最后一步——结盟。这种各怀鬼胎的结盟,基本是互相骗对方,所以,这边结盟完,郑国马上又去找晋国解释,表达了自己身在江湖的不得已,并表示他们内心的归属感还是只承认中原诸侯晋国是大哥的。
第二年春天,楚国听说郑国又暗地奉晋国为盟主,再次发兵围困郑国。这次,郑国想做一回烈女,坚决不投降,反正,楚国人的心思和战略目的他们也很清楚,事情根本闹不大。结果,楚国这次像是吃定心思要攻破郑国,一连围了十七天。郑国内部急成了一团,有人建议找晋国帮忙,马上就被否决了,首先,郑国吃撑不到晋国的援军赶到,其次,晋国也不一定愿意来救,这样势必会造成双方正面作战。于是,郑国就只有一条路了——投降。
可是,郑襄公并不想投降,每次都只能下跪投降,郑襄公觉得很窝囊,他想站着争取一把,于是弱弱地跟大家说,要不,我们抛个硬币决定一下到底投降还是抗拒到底吧?
占卜的结果出来了,郑襄公一人欢喜,郑国全国都很忧愁,郑襄公又提议去太庙再抛一次硬币,测一测决一死战的吉凶。
结果还是大吉大利,郑国人都惊呆了,大家都知道郑国与楚国的实力悬殊太大,如果真的硬碰硬,就是送羊肉入虎口,有去无回啊。这大吉大利到底从哪里来?
领导的态度迅速传遍了国都,所有人听到消息都忍不住哭了,女人哭丈夫、哭孩子、哭自己,男人哭自己、哭老婆、哭孩子,大的哭小的,老的哭少的,连原本没那么伤心的人都被感染哭了,都认为自己这次死定了。
不远处的楚军听说郑国人都在哭,心想,是不是自己逼得太紧,让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要不,退后一点好了。
楚国撤军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郑国传开,最得意的是郑襄公,他认为是自己誓死不降、决一死战的气势吓走了楚国。于是,郑襄公紧急召集举国劳动力一起修筑城池,谨防楚国再来围困攻城。
楚国这边,楚庄王率领军队退了几十里,回头再派人去打探郑国的消息,一是看郑国到底是什么情况,二也要打探晋国有没有来救。按推测,战争已经持续了这么久,要来救早该到了。探子说,晋国没来,郑国反而在修城,气得楚庄王当即杀个回马枪,再次把军队推回郑国城外。
郑襄公无奈,这才偷偷派人去找晋国求救。晋国这会儿的中军元帅是荀林父,荀林父对和楚国直接交战心里没底,于是打哈哈,安抚使者先回家,说晋国三军随后就出发援救郑国同盟兼同胞,打跑楚国侵略者。
可惜,郑国如盼甘霖一样地盼望晋军到来,晋国却一天一天让他们陷入绝望,结果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晋国连跟毛都没拔来,郑国没办法,只能把衣服一脱,**进入楚庄王阵营,表示投降。这种裸奔在古代称之为“肉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