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聊个未来
在历史名场面“武王克商”之后,武王将亲戚们逐一进行了分封,“亲戚”一词在此处代表了两个枝繁叶茂的群体,一是天生的血亲,一是后天联络的姻戚。周初两大巨头齐鲁就是这两大群体的代表。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是武王亲弟弟,武王的叔伯兄弟,都会和周公一样,拿到一块地盘,执行守土之责,并且世代传承。久而久之,周天子遇到同姓的诸侯,都要谦虚地喊一句“伯父”或“叔父”;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因此,齐国是典型的外戚,太公和武王等前辈先走一步后,齐国的继承人就是周天子的亲舅舅。又因为周王朝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历代周天子只会在异姓的诸侯里迎娶王后,于是,每一个异姓诸侯,到后面都是周天子的舅舅,久而久之,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称呼,就都是“伯舅”“叔舅”了。也就是说,在周王朝拥有土地的,都是周天子的亲戚们,周朝完全是个宗亲政治、熟人社会。
当姜太公和周公旦得到守土的使命后,《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小预言故事,摘录如下:
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说太公和周公在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俩人得到相邻的两块地,互相讨论治国方针,以备借鉴学习。太公毫无不遮掩地说了自己的主张:“我准备采取尊贤上功的策略。”什么意思呢?尊贤比较好懂,上功可以理解为崇尚功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齐国将来只用有能力的人,不看国籍和学历,没有老少的差别对待,也没有出身鄙视链,只要你有才,齐国就可以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地方。周公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说:“我准备搞亲亲上恩政策。”意思是,紧密联络和团结亲人们,维持家族大业,只有亲人才靠得住。外人,那可能是心怀鬼胎的。
这其实就是当代职场经常遇到的问题,老板只会任人唯亲,公司像个家族企业,还是用人以贤,提拔真本事的人呢?此处,齐鲁就像两个大公司,给自己的企业划好了两条不一样的路线。
任人唯亲在当代是个职场敏感词,似乎哪位领导要是这样做,就是自掘坟墓,自毁长城,失尽人心。可是,以当时的社会形态看,倒不能批评周公目光短浅,不顾才能,只看血缘,因为,那会儿地广人稀,而人与生俱来的荣辱感就与家族和宗亲相关,没空扫他人门前雪,所以,当时能团结起来的力量,只有族人,整个社会组织构架也是宗亲结构。只有亲人们才会利出一孔,没有私心呀。即便有一些小家的私心,那也只是窝里小斗,对外的利益还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亲人永远是亲人,打打闹闹,始终是相爱的。
不过,作为一个羌人的支系,姜太公对宗族观念并没有那么强烈,听了周公的话他有些惊讶,心说真是我敢问你敢说呀,如果按照周公的方针,他都能预测鲁国的未来会怎么样了:“这样,鲁国恐怕要变成战五渣了。”
“改天一起吃鱼吧,我看你挺会挑刺的。”周公开了个玩笑缓和气氛。其实,周公心里也知道,只任用亲人会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但他对姜太公的治国方针也并不认可,不仅不看好,他也看见了齐国的未来:“鲁国也许会变成战五渣,可你们齐国,以后恐怕不会是姜家的了。”
“你是魔鬼吗?”姜太公也开了个玩笑。
乍一看,两老爷子似乎在互相抬杠诅咒,你说我后代不行,我说你没后代了,看谁更毒舌。事实上,俩人都是聪明到绝了顶的。当时的官制分工上没有多少互相掣肘的设定,权力在一个国家里又是“能量守恒”的,如果朝堂的各个一席之地上落座的都是外人,自家人的坑位自然就少了,就要顺势沦落为底层,而当外人攫取了权利和地位后,怎么可能安心给草包们打工呢?而如果按周公的亲亲原则,永远只内部消化,来来回回都是一族血脉的一种惯性在做决定,社会完全静态,最后可不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吗?
那么,这两位顶级精英知识分子的预言,谁获胜了呢?两个人都胜了,或者说,两个人都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