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敏感期:孩子,你可以“臭美”(1 / 1)

最近有个妈妈私信问我:“涵涵妈,我家孩子越来越挑剔了,吃个饼干非得要完整的,缺一点儿都不行;有斑点或不太红的苹果一口都不吃;尤其早上起床挑衣服,说不穿哪件就不穿,怎么说都不行……事事都依着会不会把孩子惯坏呀?”

其实,妈妈大可不必焦虑,这些都是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曾写道:

儿童的审美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用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

审美敏感期有大致的标准期,通常发生于两岁半至五岁之间的孩子,但也会因孩子的身心发展、养育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变得十分挑剔和敏感,对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一旦被打乱就会发脾气、哭闹。尤其是女孩子,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偏爱公主裙、高跟鞋甚至妈妈的化妆品。男孩子则表现为不再同意剃光头,并酷爱某种卡通图案。

孙瑞雪老师曾指出,吃维系着孩子的生命,所以他们最初的审美是从食物开始的。比如是不是完整的、是不是最大的、是不是最好的……这并不是孩子贪婪虚荣,也不是孩子没有“孔融让梨”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敏感期”到了。在他们看来,只有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涵涵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从外面买了包子回来,掰成两半,放在盘子里。洗完脸的涵涵从卫生间出来后,一看到被掰成两半的包子,就哇哇大哭起来。直到我重新拿出一个完整的包子递给她,她才渐渐止住了哭声,坐到自己的凳子上吃起来。

慢慢地,儿童审美的注意力就会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整、完美过渡到对用的东西要求完整、完美。比如纸张不能有豁口、不能有折痕;衣服上不能有饭粒、不能有水渍……

有一段时间,涵涵在纸上画画,一笔画下去没有遂愿,就会果断扔掉。大人可能会觉得,只是一笔没画好而已,完全可以在旁边接着画嘛;正面用完了,反面也别浪费呀。但处于审美敏感期的孩子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觉得这张纸被画错一笔,不完美了,不能用了。

这个时候,涵涵妈的建议是:追求完美是正常心理,家长请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执拗,尽量提供完整、完美的食物或物品。因为在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心里,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包子才叫包子,一张没有任何污渍的白纸才能进行绘画……

“当儿童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在事物完善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孙瑞雪老师如是说。

涵涵上幼儿园时,因为每天给她穿什么衣服,我与小家伙儿发生过不少争执。后来,我索性每天早上打开衣柜,让她自己选。但她总是会拿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衣服来,比如深秋的下雨天拿出一件漂亮的蕾丝裙,还非要光着腿穿,说是漂亮。我苦口婆心地好话说尽,人家仍旧是一意孤行。

如果我在秋冬穿裙子而没给她穿,那她就更来劲了:“妈妈,你怎么给自己穿裙子,不给我穿呀?是不是想把自己打扮漂亮,把我打扮丑呀?”我要是买一双新高跟鞋回来,她绝对会爱不释手地先摸上好几遍,再穿上鞋子满屋子转悠。尽管穿着特别不方便,她依然是满脸的兴奋,还时不时看看我的表情。

后来,涵涵的“爱臭美”行为升级了,开始拿着我的化妆品,自己偷偷涂口红和画眉毛,而且在镜子前一坐就是十几分钟都不带动的。于是,她五岁生日那天,我送给她一套儿童专用化妆品。但为了安全起见,“臭美”完之后,我还是会让她洗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也是孩子们的权利。看到孩子爱美、追求美的行为,家长千万不要乱贴“标签”,用“不正常”“怪异”等词语来评价他,而应该迎合他的内心感受,充分尊重孩子的审美,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把选择美的权利交给孩子。

比如涵涵穿着漂亮的裙子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我会夸奖说:“涵宝穿上这套裙子就像一位可爱的小公主。”涵涵想涂指甲油,我就给她买了儿童专用指甲油。她涂好后,见人就抬起手“炫耀一下”,非常开心。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很开心,也比较容易顺利度过审美敏感期。

当然,家长在尊重孩子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要偏重对孩子进行“内在美”的培养。比如看到快递员满头大汗地送快递、清洁工仔细清理落叶,我会大加赞美:“好勤劳的叔叔阿姨啊,认真工作的人最美!”看到小朋友打人、咬人、说脏话,我也会当成反面教材,告诉涵涵这么做不对。

总之,孩子在审美敏感期内出现的这些行为,如果能够被家长适当引导,而不是被贴各种不好的“标签”,那它们最终就会透过一连串的尝试内化为自身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审美能力,才是孩子一辈子的教养,才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写道。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充盈、懂得审美的人呢?

1.经典启蒙绘本实乃艺术品

绘本是一种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绘本是一部精美的作品,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审美特质,能让幼儿在阅读中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的能力。

尤其是经典绘本,其创作者通常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深谙幼儿心理,将精美的绘画和优美的文字相结合,呈现给孩子美好的故事。

从小“喂绘本”长大的孩子,在画画方面通常很有天赋,因为美的东西见多了,自然就浸润在骨子里了。就像溥仪不用学鉴赏,就知道哪些是真迹,哪些是赝品一样。

2.多带孩子看画展、儿童剧等,接受艺术熏陶

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先生当年留学欧洲,参观卢浮宫时看到了令他无比震惊的一幕: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和他一起探访这座艺术圣殿。进入一间建筑模型展厅后,徐庆平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要仔细观察,明天上课时轮流讲一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徐庆平先生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所以,周末或节假日,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艺术活动,比如看画展、听音乐会、欣赏演出等。多让孩子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以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对美的领悟力。就算孩子现在看不懂也无所谓,总有一天他会顿悟的。

3.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这位人间仙子一切以原生态为灵感,她自编自演的女子独舞《雀之灵》震撼大江南北,她在洱海边为自己盖的“月亮宫”更是融合了大自然的原生态,三面环海,梦幻、唯美,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培养孩子健康审美情趣的天然课堂。玩泥巴,跳水坑,捡石头,听鸟叫……甚至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给大自然就好。

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玩耍,爬山、游泳、露营,看小草萌发、百花盛开,让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开阔孩子的眼界。一个人走过的路、遇见的风景都会藏进他未来的气质和修养里。

4.规范孩子的言谈举止

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的表现,也是孩子良好修养的重要体现。一个端庄大方、举止得体的孩子,在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时,也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比如跟孩子一起接待客人,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待人之道;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不说粗话等。

知名诗人、画家蒋勋曾说:“美是未来社会最大的竞争力。在这个吃得好、穿得暖的时代,审美将是拉开你和他人内涵差距的重要因素。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家长在儿童的审美敏感期内,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提供合适的物品,并适当进行引导与教育,将事半功倍,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