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短处上。如果你关注的是孩子的长处,他的注意力也会指向那里,反之亦然。
前段时间,我给涵涵报了一个游泳班,她特别喜欢玩水,但就是不敢把头埋水里,鼻子一接触到水就害怕。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她完全不敢跳水。我心里难免会焦虑,要是她一直不敢跳可咋办?我该如何帮助或引导她走出现在的状况呢?
游泳班的课程顾问安慰我说,涵涵已经算很好的了,有的孩子第一节课都不下水,就在游泳池外面一圈一圈地跑,或者直接坐在池子边上踢水玩。我听完瞬间就释然了,立刻切换到了佛系妈妈模式。
游泳课结束之后,涵涵在冲澡时坚决不洗头发,强烈要求回家再洗。因为游泳班是淋浴洗头,而涵涵在家是躺着洗头,这样面部不会沾到水。
回家的路上,我跟涵涵爸讲了课程顾问提到的那几个搞笑的小孩,并充分肯定了涵涵今天的表现。涵涵爸鼓励她说,如果下次上课能够跳水的话,玩起来肯定会更开心的。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在教练的引导和爸爸的保护下,涵涵总算是克服了对水的恐惧感,迈出了练跳水的第一步。只见涵涵爸抱住她慢慢往下蹲,她的鼻子和嘴巴就一点点地接触到了水面。
但是,在拿杯子往头上浇水的环节,涵涵又开始“偷奸耍滑”了,不是假装舀一下,用空杯子做个浇水的动作,就是只舀一点点水再慢慢浇下去。对于这一行为,我和涵涵爸都是看破不说破,但也并非完全不作为,当涵涵用空杯假装浇水时,爸爸就会用手往她脸上撩水玩。
上完课冲澡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涵涵的进步。当她说回家再洗头时,我坚持了一下,她竟然同意用淋浴洗头发了。
第三节上课的时候,涵涵在跳水时还是会犹豫几下,但比前两次好多了。等到第四次上课,无论是跳水还是往头上浇水,涵涵都非常配合了。
我今天想说的是鼓励的力量,以及关注孩子点滴进步的重要性。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当我们在厨房做饭,孩子跑过来要打鸡蛋时,你会不会说“宝贝太小了,等长大点儿再做吧”;当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鞋子穿好,展示给我们看时,你会不会大笑着说“小笨蛋,左脚右脚穿反了”;当宝宝第一次拿起勺子独立吃饭,却弄得满地饭粒、满身汤汁时,你会不会说“哎呀,衣服都脏了,妈妈喂宝宝,好不好”……
我们这些无心的讲话语气、行为动作,都有可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不行”“我不如妈妈”“我什么都做不好”……因为小孩子并不具备理性思维,他们的思维和推理模式有时很奇特。
比如妈妈可能只是觉得孩子穿反鞋很可爱,不由自主地笑了,但孩子却会以为妈妈在嘲笑他没能做好这件事。还有,担心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而选择喂饭,也是不懂得鼓励的一种表现,这种过度保护肯定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总有妈妈跟我说,孩子没自信,连搭积木这么简单的事都说自己不会。当孩子陷入这种状态时,妈妈的鼓励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妈妈可以试着用请教的方式,让孩子帮你搭一个东西,当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时,就假装提个意见,“咦,我想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这样呢”,跟孩子一起动手玩。拼搭完成后,妈妈一定别忘记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慢慢地,孩子的成就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叫作自信的品质。
涵涵每次画完画,都喜欢拿给我看,即便爸爸就坐在她身边。因为爸爸每次都是看一眼,然后笑眯眯地说“嗯,画得真好看”,而我会接过画很认真地看,从构图、颜色、细节、想象力等各个方面,抓住某一处闪光点给予赞赏,比如“这个脸画得很像妈妈”“这次的圆圈画得比昨天的圆多了”“这个天空的颜色很有意思”……
孩子虽小,但并不傻,对比之下,她肯定喜欢把画拿给妈妈看,因为妈妈给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同,她能明白自己的画好在哪里,真实地感受到来自妈妈的认同感和画画带来的成就感,以后画起来就更卖力了。
认同感,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某个班里巡视一圈,然后在学生名单上随便圈出几个名字,以赞许的口吻告诉校长和相关老师,这几个学生的智商很高,前途不可估量。
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出现了:那几个被选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变得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而且性格更活泼开朗,自信心更强,求知欲更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想想我们上学时,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的认可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哪门学科的老师认可我们,我们就喜欢上哪门课,并且学得越来越好。
我们这一代还好,都喜欢鼓励和表扬孩子。不像我们父母那一代,大多数为“打击式教育”,很吝惜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就怕他们骄傲,导致很多孩子因此变得不自信。
台湾知名作家三毛曾因做不出题被老师当众羞辱而抑郁、休学。从此,父亲失望的眼神时刻伴随着她,对她的作品也诸多不喜欢。直到有一天,三毛在《联合报》发表《朝阳为谁升起》,父亲读后一改常态,留下一张字条,表达了自己的赞赏:“这是近年来,你写出的最好的一篇文章,写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后来,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中描述了自己看到父亲字条的心情:“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常常被打击的孩子,心里很苦,他们一生都在求父母的鼓励与赞赏。
所以,请记住不要只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的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