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赵简子的大臣,权势倾天,很多人都对他阿谀奉承。他喜欢在过年时放生斑鸠,就让老百姓替他捉鸟,在大年初一这天送到他府上,供他放生。
老百姓一看,难得有这样一个可以巴结赵简子的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去捉斑鸠。大年初一上门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赵简子看了非常开心,都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赵简子的一个门客看到这种情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有仁慈之心,对万物有良善之义嘛!”
门客却说:“大人,您有仁慈之心,爱护生灵,确实值得敬佩。不过,您想过没有,现在全国老百姓都知道您喜欢放生斑鸠,从而大力捉捕斑鸠,一定会有些斑鸠被打死、打伤啊。您如果真的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一道禁止捕捉的命令吧。把斑鸠捉来再放生,这种仁慈真的不能抵偿大人对它们人为造成的灾祸呀!”
苏格拉底说:“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因为无知的善良只有善的外衣,却缺少良的内核。”无知即无德,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从古至今,有太多因为愚善而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厄运的例子。
西晋时,有个叫杨珧的大臣,他有两个侄女,先后都当了皇后。小侄女做皇后时,杨珧就跑来找晋武帝,向晋武帝求一道圣旨:如果以后我侄女惹来滔天大祸,千万别连累我,别追究我的责任,一切与我无关。
晋武帝觉得很可笑,但是杨珧一再坚持,说自己太了解两个侄女了,她们常常视自己的愚蠢为善良,不辨是非,很容易惹祸。如今当了皇后,地位尊贵,一惹祸肯定是滔天大祸。杨珧纠缠不休,晋武帝只好写了一道圣旨,藏于太庙中。
不久,皇宫里就出了一件事。太子司马衷让一个宫女怀了孕,太子妃贾南风大怒,操起一支方天戟,刺死宫女,剖开肚子,挑出了胎儿。如此残忍的暴行,吓得后宫的宫女人人自危。晋武帝当即宣旨,要废了太子妃贾南风,把她关起来。
这时,杨珧的侄女杨皇后出来了,为贾南风求情。她说为了这点事儿就废了太子妃,皇家的仁慈在哪里?善良在哪里?晋武帝还挺听杨皇后的话,贾南风的太子妃位就保住了。
不久晋武帝死了,杨皇后晋升为太后,太子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贾南风一当上皇后,就把她残忍的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她恩将仇报,将杨太后囚于金镛城,不给饭吃,活活饿死,并下令诛杀太后满门。乱兵追杀杨珧时,杨珧大叫,说他有一份赦免的圣旨,藏在太庙。但哪有人会耐心跟他废话,杨珧话还没说完,就被一刀砍死了。
杨珧算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但遇到不明是非的伪善,同样难以保身。
像杨皇后这种人,真的算是一个善良的人吗?就算她善良,也是一种低智商的善良,就像砒霜一样,是有毒的。因为她帮的是坏人,害的是好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假好人”。假好人的杀伤力,和真坏人有一拼。
生活里的很多麻烦, 都来自这些“假好人”们。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他们都是“道德的维护者”,他们坚守着他们世界观里的道德秩序,他们的逻辑一片混乱,纠缠于无数个表面的细节,看不到事物背后的本质,甚至愚蠢到从头到尾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所以,他们做了坏事之后又会一脸无辜且理直气壮地说:“我怎么知道会变成这样,我本是一片好心……”
这种糊涂的善良,是有毒的善良。这种善良即便一时能帮助别人,也是饮鸩止渴。如同刀口上的蜜,舔不得。你如果认识这种假的好人,还是早早地避而远之吧,就像郭德纲说的:“免得他遭雷劈的时候连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