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到底为何自杀?(1 / 1)

01

西汉名将李广的个性,有人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自命不凡。

他有这个本钱。

李广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那以后他们家族世代都有人在朝廷当大官。

出身这种家族的人,基本上都有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他自己的本事,更不用说了,一身绝世武艺,无人能敌,用箭射石头,可以把整个箭头都射进石头里。

听说哪里有老虎,他就亲自去射,而且为了一射而中,常常等老虎跑近了才射。

而与敌人PK,他更是不要命,喜欢肉搏,而且经常这样干,以至于汉景帝时,他这个不要命的画风,把典属国公孙昆邪都“吓”哭了,他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自负,多次和敌人肉搏,再这样下去,咱们就会失去一个天下无双的大将,恳请皇上想个办法。”

汉景帝想的办法是把李广调走,调为上郡太守。

而那时,李广是上谷太守,几乎天天和匈奴人打仗。

02

如果说李广只有匹夫之勇,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胆识和谋略,也是可以让人叹为观止的。

举个例子——

也是汉景帝时,有一次,匈奴军队大举攻入上郡,汉景帝派一个亲近的宦官随李广出征。

也不知哪股神经发了,那个宦官不好好在军营呆着,带了几十个骑兵外出兜风,风景还没看够呢,就碰到三个匈奴人。

双方一交手,几十个骑兵竟然不是三个匈奴人的对手,除了宦官一人带箭伤逃回,其余的全部被射死。

宦官回来见了李广,把情况一说,经验丰富的李广说,那三个匈奴人,一定是射雕的。

怪不得箭法那么好,射雕都没问题,别说射人了。

说完那话,李广带了一百多骑兵,去追那三个匈奴人,很快就追到了,因为那三人没骑马。

结果,箭法那么厉害的匈奴人,被李广一箭一个射死两个,剩下一个被活捉,一问,果然是射雕的。

没想到,他们刚把俘虏捆好上马,前面不远处就出现了数千匈奴骑兵。

匈奴人看见李广等人,以为他们是诱饵,所以就没敢冲过来,只是上山布阵。

而这边除了李广,其他人都吓得双腿直打哆嗦,咱们赶紧逃吧,逃回大营就安全了。

李广说,咱们一跑,匈奴人肯定会追,咱们离大军几十里,短时间内肯定无法逃回,匈奴人追上来一射箭,咱们肯定都活不成,但是我们若不跑,匈奴人就不敢追,因为他们会以为我们是诱饵。

李广又说,所以咱们不但不能跑,还要去“迎接”他们。

他命令士兵前进,一直前进到离匈奴人仅有两里才停下来。

然后,李广又下了个让士兵们胆战心惊的命令:都给我下马,解鞍!

士兵们下了马解了鞍,李广又命令他们把马放开,让它们随便去吃草,然后让士兵们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晒太阳。

在这之前,李广还对匈奴人发起了一次“挑衅”,一箭射死了一个出来监护士兵的匈奴将军。

结果射了就射了,匈奴人连手都没敢还。

将军被射死不敢还手,汉军躺在地上,他们不敢冲过来捡便宜,那是他们认定这些“诱饵”后面,一定有大军埋伏。

相持到半夜,匈奴人害怕这些汉军对他们发动袭击,主动撤走了。

而这个例子,只是身经百战的李广的一个“小意思”。

03

说李广身经百战,一点也不夸张。

据宋朝武学博士何去非统计,李广仅和匈奴打过的仗,就达七十多次,时间跨度四十多年——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

然而,直到满头白发,李广也未能封侯。

是他的战功不够,不具备封侯的资格吗?未必,别的不说,仅凭他对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就算没有突出的战绩,但把这么多次的战绩加起来,积小功为大功,恐怕并不比一战成名的霍去病差。

关于李广为何未能封侯的原因,不少人从各种角度进行过探讨,李广自己也是迷惑不解。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汉武帝时,李广还就这个问题,咨询过一个名叫王朔的星象家。

他问王朔:“自从汉匈有战争以来,我一次也没落下,很多校尉以下的将领,才能比我差远了,连中等都算不上,却有几十人因攻打匈奴而封侯,而我比那些人强多了,却到今天也没能封侯,是我功劳不够吗?还是我的长相有问题,命该如此?”

王朔不正面回答,而是让他回忆他这辈子做过什么悔恨的事。

李广说,他这辈子“值得”悔恨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他在担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叛乱,他杀了八百个投降的羌人。

于是王朔一口断定,这就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至于这到底是不是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由于各种探讨文章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所以在此不作探讨。

这里想说的是,由此看来,李广是十分在乎爵位的,因为这是衡量一个将军是否活得有价值的标志。

还有一点是,很多不如他的将领都封侯了,却没有他的份,他不服气,也不甘心!

所以,一旦再有立功的机会,他一定不会放过,希望能够立个大功,弥补多年以前那个杀降的过失,以便能够封侯。

04

元狩四年(公元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李广认为机会来了。

然而,汉武帝却不了解李广的心思,没有把这个机会给他,李将军您年纪大了,好好歇着吧,让卫青、霍去病这些年轻人去。

李广确实老了,那年都六十多岁了,但正因为老了,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他才“死皮赖脸”地非去不可。

李广确实“豁出去”了,不然也不会多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这才勉强答应,同意他当前将军。

汉武帝答是答应了,却暗中吩咐卫青,老李头老了,不能让他与单于单独对阵,否则就抓不住单于。

更有意思的是,汉武帝甚至对卫青说,李广这老家伙命不好,言外之意是命不好的人会给军队带来霉运,所以能凉拌,就尽量把他凉拌了。

不知汉武帝说李广命不好,是不是指他一直未能封侯,如果是,说明在他看来,李广是有封侯的资格的,之所以一直未获封侯,只是命不好。

至于卫青,当然不能不听汉武帝的话,所以,当他从俘虏嘴里得知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去追,而把李广撇在一边,让他从另一路也就是东路出击。

这显然是一个违背常理的安排。

按理说,既然知道了单于的下落,就应该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干掉他,卫青反而把兵力分散,难道他是傻子吗?

也许,卫青让李广从另一路出击,是想和他对单于来个包围?

卫青不可能这么想,因为他知道东路是一个弯弯绕,迂回曲折,而且缺乏水草,战马都有可能饿死,李广无论多么努力,也不可能与他同时到达目的地,从而对单于形成包围。

反正卫青这么安排,摆明了不给李广演出的机会。

对这个安排,李广心知肚明,小卫同志这是自己去吃肉,汤都不让我喝一口啊!

但他必须吃到这块肥肉,因为这很可能是他这辈子立功封侯的最后一次机会,真的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于是他苦苦请求:“我是前将军,本应做前锋,大将军却这样安排,让我与匈奴人对阵的机会都没有……请让我做前锋,与敌人决战!”

卫青是个老好人,而且一直都是,然而这一次,他却以少有的严厉,命令李广必须服从命令,还正儿八经地向李广下达了文书。

李广知道彻底没戏了,一怒之下,不跟卫青告别就带着部队走了。

也许是太过气愤,以至于失去了冷静,李广连向导都没找一个,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结果在途中迷了路:军亡导,或失道。

“或”也作“有时”讲,从《史记》的这个记载来看,李广迷路还不止一次。

05

再说卫青,他倒是追上了单于,并且打了起来,虽然杀敌不少,然而由于兵力不足,导致单于突围逃走。

迷路的李广,自然没有赶上这场“好戏”。

如果当初卫青不理汉武帝的吩咐,不把李广撇开,而是带着他一起追击,会是这个结果吗?以李广打仗的画风,再加上立功心切,动起手来绝对会拼命,单于逃跑的概率,肯定会小得多。

为了这一仗,朝廷准备了那么多年,志在必得,结果让单于轻易逃走,卫青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

他不检讨自己分散兵力的错误,而非要李广“交代”为什么迷路,说是向皇帝报告军情的需要,不知有没有要李广背锅的意思,反正李广极其反感,所以当卫青派长史来叫他的幕府人员去受审,他说迷路不关校尉们的事,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亲自去见大将军。

来到卫青的大将军府,李广仍然对卫青让他绕路,从而导致他迷路耿耿于怀,还说这是天意,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宁愿死也不愿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只不过这话不是对卫青说的,是对他自己的部下说的。

说完这话,李广就拔刀自刎了。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

李广的自杀,与其说是为了承担责任,不如说是因为绝望——他那么想立个大功,争取封侯,不料这最后一个希望也破灭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给自己那决绝的一刀,自然也包含了对卫青不带他玩的抗议!

这一战,卫青分散兵力的错误是明显的,但不知为何,事后却没有得到追究,也许跟汉武帝吩咐他不带李广玩有关,若事后追究,汉武帝就是打自己的脸。

倒是卫青有自知之明,所以当李广的儿子李敢认为父亲的死是卫青造成的,一气之下去找卫青拼命,从而把他打伤,内心有愧的卫青自咽“苦果”,吭都没吭一声。

不料霍去病那个愣头青,知道后为舅舅报仇,趁在甘泉宫狩猎之机,一箭射死了李敢。

正在得宠的霍去病,自然受到汉武帝包庇,于是,李敢的死因成了“狩猎时被鹿撞死”。

呵呵,你怎么不说是兔子撞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