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有人便提到宋代的庞太师。
我们从小就知道,庞太师这家伙真是坏透了,用一句四川话来说,就是从脑壳顶顶坏到脚板心,坏得流脓!
具体有多坏呢?比如跟杨家将作对,从老令公杨业一直到杨文广,整整三代人都是他的死对头;比如跟呼家将作对;比如跟各种版本的八贤王作对;跟少年包青天作对,包青天长大后继续跟他作对;跟三侠五义作对;各种里通外国;各种陷害忠良;女儿**后宫;两个儿子庞龙和庞虎都不是好东西;从开国皇帝宋太祖一直坏到宋仁宗,四朝奸贼……
这个庞太师的原型,真名叫庞籍,生于公元988年,而老令公杨业,在他出生前两年就去世了(杨业死于公元986年),也就是说,庞太师若要与杨业作对,必须玩穿越,回到过去。
岂止是第一条,其他各条,也都经不起推敲,因为都是胡说八道。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向我们灌输了这些错误的历史信息呢?罪魁祸首,当然是各种文艺作品,小说啊,戏剧啊,尤其是那些电视剧制作者。
文艺作品喜欢黑人,这不是孤例,还有一个宋朝人也被黑得很惨,也为人所熟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奸贼”潘仁美,而其原型潘美,却是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大功臣!
02
据《宋史·庞籍传》记载,庞籍生于988年,死于1063年,今山东省人。
生于官宦之家的庞籍,由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很顺利地考中了进士,虽然之前毫无工作经验,但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后,领导的评价是他一上任就很能干,“足智多谋,得心应手”,这样的下属,上司自然喜爱得不要不要的。
既然这么有才,那么待在小小的黄州,就是屈才,知州夏竦(后来任宰相)认为他有宰相之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开封府,任兵曹参军,由于表现不错,开封知府又把他推荐为法曹,不久升任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有才不是庞籍唯一的优点,与敢于指出皇上的问题相比,有才这个优点,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与皇上“作对”,弄不好是要倒大霉的。
比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庞籍被调至朝廷,任刑部详覆官,迁为群牧判官,参与编修《天圣编敕》,他一来就跟上面怼上了,而且矛头直指最高领导。
啰唆一句,所谓“敕”,是皇上发布命令的一种形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所谓“编敕”,意思是对于散敕的汇编,是使敕上升为一般法律的立法程序。
既然让我干与法律有关的工作,那么我就不客气了,于是他一上任,就上了一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大意是说,朝廷过去有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养的马,这是重视武备,很好,但陛下如今的决断却与过去不同,这让臣下感到迷惑,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为官清廉的官吏,就会沮丧失望。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这话虽然很婉转,但意思很明确,说白了就是,陛下您这是知法犯法呀。
03
庞籍所指,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没有具体事例,他也不会胡说。
这事儿涉及内侍杨怀敏,一个谁也不敢惹的牛人。
一个宦官,有什么牛气的呢?杨怀敏可不是普通宦官,是张贵妃的亲信!
这个宦官比大臣们还牛,枢密院可以把带甲的马随便借给他!
明文规定不准这样,这枢密院,胆儿够肥呀!其实谁都明白,没有皇上在背后“撑腰”,枢密院是不敢随便把马借给私人的,更何况是带甲的马!
可是在此之前,满朝文武都睁只眼闭只眼,没人敢说,张贵妃的亲信,哪个敢碰啊。
皇上还懒得出奇,官员们的奏章,本该皇上批阅,他却一股脑儿交给中书,或者枢密院,放手让他们去处理,从来没人认为有什么问题。
那么多大臣,不可能全是糊涂蛋,只是没人敢吭声而已。
庞籍才不管呢,开门见山地在奏章中指出,皇上您想省点心,这可以理解,可是您想过没有,您这样做,是给了那些奸佞之徒,在奏章上动手脚的机会啊。
公主的儿子王世融,也被他“盯”上。
庞籍在奏章中说,作为公主的儿子,王世融殴打府吏,按照法律规定,应该缴纳赎金,可是三司(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却不追究,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他是皇亲国戚!
不要说公主的儿子,太后他都敢碰!
比如宋真宗去世后,刘太后参议军国大事。这不是后宫干政吗?虽然刘太后并没有乱来,她“执行”的不过是先皇的遗诏,但庞籍也坚决反对,还把垂帘听政的礼仪制度全部取来,一把火烧了。
制止了女人干政,庞籍紧接着给皇上上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意思是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要擦亮眼睛,认清奸佞小人,防止朋党的滋生,应多听大臣们的意见。
当时的言官,大多揣摩宰相的意图,看宰相的眼色行事,唯独庞籍,敢于“绕”过宰相,直接为天子“服务”,获御史中丞高度评价,称他为“天子御史”。
04
除了刚直不阿、极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外,在军事方面,庞籍也很有一套。
比如1042年,在担任左谏议大夫,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期间,庞籍率领部将狄青和一万多将士驻守边地,不但很快收复被西夏攻占的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等失地,还领导军民迅速恢复生产,将肥沃的土地交给百姓耕种,收获的粮食作为军粮,给朝廷减轻了巨大的负担。
这个狄青可不是一般人,不但是北宋名将,在中国历代名将录上,也是大名鼎鼎,一生经历大小二十五战,战功赫赫,与尹洙、韩琦、范仲淹等朝廷重臣,都是好朋友。
鲜为人知的是,出身贫寒的狄青,正是庞籍推荐的(除了狄青,庞籍还向朝廷推荐了另一个人才,那就是同样青史有名的司马光)。
由于边地有庞籍的镇守,西夏老大李元昊无法攻击,便想玩儿诡计,派一个名叫李文贵的皇族,给庞籍送来一封投诚信,庞籍不假思索地断言是“欺骗”,立即将军队驻扎在边地城市青涧城(今陕西省榆林清涧县),以防西夏搞鬼。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李元昊大举进攻定川,庞籍立即召见李文贵,晓以利害,警告他们收手,两国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西夏未必占得了便宜。
李文贵回到西夏不久,李元昊就叫皇后野利氏之兄野利仁荣修书一封,似有和解之意。
正好多年打仗,打得宋仁宗厌倦了,干脆就坡下驴,“招安”了吧,宋仁宗便让庞籍“回报书信”,管野利仁荣叫“太尉”,庞籍说这可不行,因为陪臣是不能称为太尉的,否则李元昊就不是臣子了,就与陛下平起平坐了,他怎么能与陛下平起平坐呢?
这个李元昊,当然不甘心为臣,第二年,他又派来个名叫贺从勖的使者,却称男不称臣,意思是我李元昊宁愿当你的儿子,也不愿做你的臣子,庞籍说这可不行,这不合礼仪,贺从勖说,实际上儿子侍奉父亲,就像臣下侍奉君主一样,这样吧,如果到了京师天子不允许,再回去商议吧。
后来,李元昊还是臣服了,庞籍在其中起的作用,有目共睹。后庞籍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他趁机请求朝廷合并省份减少官员,退掉靠近要塞的士兵,让他们在内地谋生,得到采纳,为朝廷节省了不少守边开支。
……
公元1060年,72岁的庞籍以年老为由,上书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封为颍国公。
三年后,庞籍去世,终年76岁,同年六月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纵观庞籍一生,虽然他身处相对和平时期,未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其心不可谓不忠,其行不可谓不公,处处为国家人民着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是人神共愤的奸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