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神童”是所有父母的梦想,但很多例子证明:一个天才儿童不等于他一定拥有成功的人生。
有这么一位“神童”,他后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他说:成功需要三要素:IQ(智商)、EQ(情商)和阿Q(精神)。
这个人叫张亚勤,他12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1986年,20岁的他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去美国继续求学。23岁,他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时,他荣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百年来获得这项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1999年,33岁的张亚勤获得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他永远都会记得那一天:11岁,读初中的他正在与伙伴下军棋,母亲在旁边看书,班主任推门而入,拿出一张报纸给他看,报纸上写着一位特别聪明的孩子——宁铂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报道。偶像的力量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决心也要考取。为此,他必须在七个月里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他的母亲没有信心,而他靠着天赋和勤奋,七个月后,和全国610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这样,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他只用了五年零三个月。
他5岁丧父,母亲和外祖母很注意培养他的独立学习生活能力。12岁上大学时,母亲没有送他去,他独自乘火车,连行李托运也是自己去办理的。
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年纪小,他的生活跟不上节拍,学习也并不拔尖。母亲常告诫他:你是普通的孩子,要保持平常心。所以他没有压力,一直保持着平和、快乐的心态,默默努力,坚持不懈,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他去了美国,到美国才两周,他就遇到挑战。他的导师皮克·霍兹教授是一家科学杂志的主编,导师给他一堆关于世界最新通信技术研究的文献,要他在一个月内写出评论。他到图书馆借了60多本书,不仅按时完成了评论的功课,还把所有的公式都推导一遍,导师非常吃惊,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做博士了。”这让他信心倍增。那以后,他不断获得奖项和荣誉,他在世界工程界最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00篇,其中50篇是他独立完成的——这是很多工程师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目标。
33岁,当他获得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他发来贺信: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1992年,张亚勤第一次见到了比尔·盖茨。1999年,他放弃了美国四大科学研究中心之一——桑纳福多媒体研究室的总监职位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加入微软,回国筹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在一年时间里,张亚勤带领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发表了80余篇论文,在网络协议领域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60项新发明,并有8项成熟技术转让给相关产品部门。
听了张亚勤的汇报后,深受震动的比尔·盖茨对他手下的其他管理者说:“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专家。”
3年后,张亚勤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变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选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他在2000年至2004年担任研究院的院长兼首席科学家。他于2003年创建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他为微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出了杰出贡献。2004年他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Windows Mobile以及Windows CE平台。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
此外,张亚勤在推动中国本土科技创新和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在中国多所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任客座教授并担任同济大学校董,积极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此外,他还担任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政府的经济和科技顾问,为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在中关村奠基,仅园区建设投资就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这是微软第一次在中国置地盖楼。9年的时间里,张亚勤将一个不到10人的研究院拓展成为拥有3000名员工的研发集团。
可能,人们认为微软选择张亚勤,这算是他成功的标志,而事实应该说是张亚勤足够的成功吸引了微软。
2014年9月,他从微软公司辞职,转投百度,任百度总裁,直接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汇报。
从“神童”到科学家,再到企业家,张亚勤用天才的专注力,以勤奋和智慧书写了人生成功的华美篇章,创造了一段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