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三,北京城中,闯进了一只大老虎。
当时,北京周边虎患严重,但这样一只老虎突然出现在首都,仍然让人吃惊不已,十二月初三夜,这只老虎就在北京东便门一带出现,后来又窜至前门,转入西江米巷年羹尧家中,在咬伤几个人后,老虎又跳上了屋顶。
一直到十二月初四日天亮,九门提督率兵赶到,兵士们开枪将老虎赶下平地,随后用长枪将老虎扎死。
对于这一亘古奇事,北京城中议论纷纷,但都没有人能够说清,这只老虎究竟是从哪里窜入北京城中的。
老虎的突然出现,让雍正皇帝大喜不已。
因为当时,作为雍正朝中的第一号“大老虎”,曾经贵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正被雍正关在牢中。此前,坊间早有传言,说年羹尧是“白虎托生”,如今又突然出现一只来路不明的老虎死在他家中,莫非天意有所暗示?
此时,雍正正为找不到什么借口来杀这位“功高震主”的大功臣感到苦恼,猛虎的从天而降,无疑让相信“天人感应”的雍正找到了借口,对此他在署直隶总督蔡挺的奏折上,朱批老虎入城事件时表示:
“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有此奇事乎(猛虎入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明彰显示,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
年羹尧,是拥护雍正上位的大功臣。
康熙晚年,皇位竞争异常残酷激烈,康熙临驾崩之时,康熙仅仅年满20岁的皇子,就高达15人。因此作为康熙第四子的胤禛(后来的雍正帝)能否上位,并无十足把握。但幸运的是,靠着内外两位大臣,胤禛最终顺利夺下皇位。
胤禛倚靠的“内”,指的是他的舅舅,当时掌管北京卫戍兵权的步军统领隆科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京北郊畅春园病逝,当时,负责带兵控制畅春园一带的正是隆科多,这也为胤禛夺下皇位立下了超级大功。
胤禛倚靠的“外”,指的则是他的小舅子、川陕总督、当时控制西部兵权的封疆大吏年羹尧。康熙病死之时,康熙的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胤禵(后被改名为允禵)正率领重兵在外征讨准噶尔,如果他挥兵回师北京争夺皇位,那么胤禛(雍正)处境势必凶险,在此情况下,幸亏是有了年羹尧在西部的重兵“监视”,胤禵才没有兴起大浪,最终确保了雍正能平安上位。
所以,雍正真是爱死了年羹尧和隆科多。
2
作为雍正在上位前最为出色的“藩邸旧臣”,年羹尧的才干过人,早已满朝公认。
作为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年遐龄的儿子,年羹尧(1679—1726年)却并非纨绔公子哥,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就高中进士并官至翰林。从文人科举出身的年羹尧,武功也相当了得,在出任四川巡抚期间,他就多次平定西部叛乱,并协助剿定了蒙古准噶尔部之乱,是康熙朝中文治武功并举的一大名臣。
并且,仅仅比雍正小一岁的年羹尧还是雍正的大舅子:年羹尧的妹妹,是未上位前的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她被封为贵妃,最后还晋封为皇贵妃——有了这层姻亲关系,在康熙晚年十几位皇子争位的混乱局势中,胤禛才得以倚靠舅舅隆科多和大舅子年羹尧两位军政要人和“枪杆子”,最终脱颖而出。
雍正即位不久,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部首领罗卜藏丹津趁机叛乱,妄图控制青藏地区。在此情况下,刚刚登基,仍然与各位兄弟明争暗斗、皇位未稳的雍正派出年羹尧前往平叛,年羹尧果然不负所望,顺利平叛,协助雍正稳住了西北局势和皇位大局。
所以,对待这位扶持自己上位的大功臣和大舅子,雍正对其也宠幸过人:平定青海叛乱后,年羹尧被晋封为一等公,并以川陕总督的身份,受命管理西北以及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全部军政,整个西部几乎全部归他统辖,年羹尧,俨然成为控制半个大清王朝的超级重臣。
不仅如此,雍正还赐封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为一等公、赏加太傅头衔,儿子年斌封为一等子(子爵)。年家可说满门富贵。
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雍正就赐他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生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于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年羹尧。有一次,地方上贡荔枝,雍正甚至命令驿站千里加急,在六天内,就从北京送到了西安给年羹尧“尝鲜”,堪比唐玄宗示爱杨贵妃。
当时,年羹尧进京,雍正还肉麻地对他说:“你此番远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朕此生若负了你,从(天地)开辟以来未有如朕之负心之人也。”
不仅如此,雍正还对年羹尧说:“朕要是不做一个出色的皇帝,就对不起你如此对朕;但你要是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那也不能回报朕对你的知遇之恩。但愿我们两个能给后人做千古榜样。”
为了彰显年羹尧的“丰功伟绩”,雍正还下令,要大清王朝的子民也一起歌颂年羹尧,否则便不是他的好臣子:“(年羹尧)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也)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一个皇帝捧臣子,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
遗憾的是,这种肉麻的亲密感,并没有维持多久,雍正即位的第二年秋天,年羹尧,这位雍正帝眼里的超级大红人,就从神坛开始跌落下来。
雍正二年(1724年),在平定青海叛乱,以及成功分化、镇压诸位兄弟后,雍正的帝位开始稳固下来,有了内政的稳定,雍正随即开始着手处理“外部事务”,而开出的“第一炮”,轰的正是当初积极拥戴他上位的年羹尧。
雍正二年九月,年羹尧奉命进京,在此期间,雍正帝与年羹尧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年羹尧离京后,雍正就在四川巡抚王景灏的奏折上朱批:“年羹尧今来陛见,不知精神不加,不知功高自满,有许多朕不取处。”现已“被朕看破”,“非无瑕之器”,“奏对之间错乱悖谬,举止乖张,大露擅作威福,市恩揽权情状”。
年羹尧打探到消息后,立马上了一道请罪的折子,对此雍正又在上面批示说:“凡人巨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返思为仇。”“尔等功臣,一颜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致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机在尔等功臣自招感也。”
读到雍正的朱批后,年羹尧寝食难安,回奏称:“寝食不宁,自怨自责,几无地自容。”
从极端宠爱,到狂暴打击,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将年羹尧从巅峰打落神坛,雍正自然有他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眼下青海叛乱已经平息,敢于跟他争位的兄弟们也整治得差不多了,那么,权力斗争的矛头,自然也要转移一下了。
长期以来,有关于后来雍正为什么要杀年羹尧,坊间有关于年羹尧蓄谋造反的说法,然而对于真实原因,只有雍正自己心里才清楚。年羹尧死后,当看到年羹尧的旧部汪景祺的著作《西征随笔》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字样时,雍正恨得咬牙切齿,随后下令将汪景祺斩首示众,并且头骨挂在北京菜市口示众达十年之久。
对于雍正来说,有些秘密,即使全天下都知道,但就是不能说,谁说谁就得死。
而说起来,年羹尧之死,年羹尧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雍正上位时,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和守边大臣,自以为立下不世奇功的年羹尧,也张扬跋扈得很。在西安的川陕都督府中,年羹尧令人在辕门鼓厅、公馆墙壁上全部画上了四爪金龙,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做班,他赏给别人东西叫“赐”,各属察谢称“谢恩”,吃饭称“用膳”,请客叫“排宴”,出行要让百姓用黄土填道,很有一番皇帝的排场。
而作为雍正的宠臣,年羹尧在向蒙古王公、地方总督、巡抚们发布公文时,都号称“令谕”,把蒙古贵族们和平级官员,都当成了他的下级僚属;曾经担任布政使高官的、同是“藩邸旧人”的戴铎等进见时,甚至被年羹尧命令在地上席地而坐。
而对于雍正派来的御前侍卫,年羹尧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皇帝有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达青海西宁的时候,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陛见,赴京途中,他居然命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人跪在地上迎接他。到达北京后,王公以下官员出城跪迎,年羹尧却坐在马上,对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完全不放在眼里,以致京城的王公贵族、士大夫们看在眼里,都怒在心里。
而据雍正自己的说法,年羹尧即使在他面前,竟然也是“箕坐无人臣礼”。在皇帝面前都敢“箕坐”,雍正开始感觉到,自己这个大舅子,“能耐”似乎越来越大。
4
但在雍正看来,年羹尧的跋扈,只是一种表象,真正让他寝食难安的,是年羹尧在西部以及朝廷上下长期培植起来的“年党”势力,以及年羹尧与雍正的各位兄弟们暧昧未知、纠缠不清的各种关系。
年羹尧的结党营私,说起来,其实很多也是雍正自己造的孽:当初,雍正让年羹尧掌控了从陕西、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几乎半个大清王朝的军政财权,而吏部和兵部对于年羹尧保举的“上进分子”,也一律优先录用,时称“年选”。
在朝廷之中,很多官员都是由年羹尧保荐,例如四川巡抚王景灏就是由年羹尧举荐,王景灏对年羹尧百依百顺,被人称为年羹尧的“干儿子”;而年羹尧因为看不爽原直隶巡抚赵之垣,就公开参奏他“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最终改而举荐自己的亲信李维钧当上了直隶总督。
被参奏丢官的赵之垣看到形势不妙,赶紧给年羹尧送了价值20万两白银的金银珠宝,由此才平安落地,年羹尧看到赵之垣“很懂事”,于是又推翻之前的说法,向雍正上奏说,赵之垣这个人,看来还是不错的嘛,“再三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年羹尧的党羽势力之广,年羹尧的权力一度通天,由此可见一端。
而在西北年羹尧的辖区,“文官自督抚以至州县,武官自提镇以至千把”,雍正都给了年羹尧很大的任免权力,年羹尧也因此得以排斥异己,任人唯亲,以致亲信党羽、门生故旧遍布川陕,形成了一个“年记”小集团。
当时,作为大将军的年羹尧,手下掌控着十多万大军,并控制整个西北防务,对于当时西北地区的军权、政权、财权,年羹尧都大权在握,俨然已成了大清王朝的“西北王”。
另外,年羹尧还与雍正的政治对手、雍正的各位兄弟纠葛不清:当时,康熙的皇八子、雍正的死对头廉亲王允祀(允禩)的亲信、工部侍郎岳周给年羹尧送了2万两银子,于是年羹尧就保荐岳周出任布政使。而当时,雍正与允祀集团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年羹尧这个聪明一时的“傻大愣”,却为了2万两银子给雍正政敌的手下求官,这也让雍正愤怒不已。
这不由得让雍正想起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年羹尧就向康熙的第三子胤祉的门人孟光祖示好,有接近胤祉的意思,惹得当时还没当上皇帝的胤禛大骂年羹尧是“恶少”,还闹着要去康熙面前举报揭发。种种往事,都让雍正恼怒不已,他开始怀疑年羹尧究竟是什么心理,因此怒斥年羹尧是“悖谬乖张”“昏聩之极”。
5
年羹尧如此跋扈骄横,又结党营私,与雍正的政敌们纠缠不清。这些在雍正看来,这家伙敢情是不靠谱了,但想当初自己那么宠幸年羹尧,如果一下子将他打翻在地,那么当初,自己对年羹尧那些宠幸得近乎谄媚恶心的话语和举动,又该怎么对外解释?否则,外界都说他诛杀功臣,传出去毕竟不太好听。
在杀了年羹尧三年后,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曾经命令编著了一本奇书:《大义觉迷录》,其中甚至摘录了雍正本人的十道上谕,公开对全天下质疑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色、诛忠、好谀、奸佞”的十一个问题进行了公开回应,而其中涉及年羹尧等人的问题,就是“诛忠”。在雍正看来,年羹尧就该死,怎么能说他雍正“狡兔死、走狗烹”、忘恩负义呢?
为了整治年羹尧,雍正想了一系列法子,并开始分步实施。
首先,雍正先是秘密给年羹尧的各个亲信党羽打招呼,让他们注意“站好队”远离年羹尧,做好思想和舆论工作: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雍正在给年羹尧的党羽、直隶总督李维钧的谕旨中写道:“近者年羹尧奏对事,朕甚疑其不纯,有些弄巧揽权之景况……朕今既少疑年羹尧,亦明示朕意,卿知道了,当远者,不必令觉,渐渐远些好。”
对于被称为年羹尧“干儿子”的四川巡抚王景灏,雍正又秘密指示说:年羹尧“有许多朕不取处……你虽系他荐举,乃你自勉与朕恩之所致”,雍正还明确告诫王景灏:尔宜“幡然醒悟”,毋“首鼠两端”。
紧接着,雍正又开始清洗年羹尧的党羽,并将年羹尧调离他的大本营川陕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由于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清朝群臣纷纷上表祝贺,当时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但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成了“夕惕朝乾”。对此,雍正大吵大闹,借题发挥,说年羹尧你办事粗心,“显露不敬之意”,于是先是将陕西、四川等地的年羹尧的党羽,例如甘肃巡抚胡期恒等人进行革职处理。紧接着,又解除年羹尧的川陕总督职务,并将他调任杭州将军。
6
并没有心思造反的年羹尧,突然在巅峰之中,失去了“根据地”,被贬黜到杭州任个闲职。他开始发呆、发傻、发愣,他没想清楚、没想明白之前还那么好的皇帝、妹夫,对他嚷嚷着说“朕实不知如何疼你”的雍正,怎么突然要拿他开刀了?
于是,到了杭州的年羹尧,经常坐在杭州城的涌金门一侧静静发呆,以致当地人都不敢从涌金门一带经过,纷纷说“年大将军在此”。
面对开始发傻的年羹尧,雍正则加紧了整治这只大老虎的步伐。
为了给自己洗白,免得落下“杀功臣”的说法,雍正又给文武大臣们暗示,要他们“揭露”年羹尧的罪状,雍正假惺惺地说,“自古帝王之不能保全功臣者,多有鸟尽弓藏之讥”,于是他降旨询问各省将军、督抚、提镇,要求他们“各秉公心,各抒己见,平情酌议,应作何处分(年羹尧)”。
在皇帝的授意下,“识相”的满朝文武开始对年羹尧群起攻之。最终,经过满朝文武大臣们群情汹涌的“告发”,年羹尧被定了92款大罪,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群臣们并且上奏,向雍正请诛年羹尧这个“奸恶悖乱之逆臣,以正国法”。当时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向皇帝表起了忠心,并“愤慨激昂”地声讨年羹尧。在此情况下,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团结一致的现象:那就是,要杀年羹尧,是大家的意思哦,不是皇帝不仁义哦。
最终,雍正不仅打趴下了年羹尧这只天字第一号大老虎,而且还在舆论和道义上,“大获全胜”。
在此情况下,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年羹尧最终被雍正下旨革去所有职务和头衔,并锁拿进京治罪,而此时距离年羹尧被封为大将军,仅仅2年时间。
7
年羹尧被镣铐锁拿进京了,但接着,怎么处置年羹尧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三日,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只似乎从天而降、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搞不好是雍正让人放的)大老虎,闯进了年羹尧家中,最终被兵士们用枪扎死。
有了老虎闯入年家这件事,雍正最终决定要“顺应天意”,搞死年羹尧。
所以说,这只大老虎,来得真是诡异。
随后,文武大臣们又开始一拥而上,说应该赶紧处死年羹尧,尽快“明正典刑”,在接到朝臣们“群情汹涌”的上奏后,雍正又假惺惺地说,你们给年羹尧定的92款大罪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杀了他怕天下人不服,而我自己还得背上杀功臣的恶名,所以啊,朕特别开恩,就赐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吧。
就在此前给年羹尧的折子朱批中,对于自己打算杀掉年羹尧这件事,雍正又说:“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
雍正的意思是说,我雍正要杀你年羹尧,在舆论和后世的名声方面,“朕先占一个是字”,是满朝文武想杀你,是百姓想杀你,你是死于舆论和大家之手。
为了让年羹尧心服口服地自杀,雍正又给年羹尧下谕旨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意思是说,你死后,可不能觉得自己冤屈,否则,你就要堕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雍正的意思,是担心年羹尧到了地府,向阎罗王告状,所以在命令年羹尧自杀前,还要向他打个强心针,说你到了地府,可不能埋汰、冤枉我杀功臣哦。
最终,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在狱中自尽。此后,年羹尧族人中所有任官的全部被革职,年羹尧的子孙则全部被发遣到边地充军,家产全部充公,至此,煊赫一时的年羹尧家族彻底身败名裂。
而此时,鉴于敢于争位的各位皇族兄弟们,都已被打得服服帖帖,朝中骄横的大老虎年羹尧也已被干掉,于是雍正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学习处置年羹尧的做法,发动满朝文武,给当初拥戴他上位的亲舅舅隆科多定了41条大罪,并幽禁于畅春园;雍正六年(1728年),隆科多最终也死于被拘禁之地。
至此,在登基六年之后,雍正最担心的皇位稳固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这样一来,雍正终于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