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后,中国的贵族为何衰落了?(1 / 1)

贵族,自古以来便是平民百姓仰望的对象,同时也是不少家族累世奋斗的追求目标。但中国历史到了唐代以后,中国的贵族却突然转弱,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话说李世民自玄武门兵变夺位后励精图治,大唐帝国日趋强盛,“贞观之治”开始出现。有一天,李世民召集属下重臣喝酒,席间李世民突然兴起,指着一杯酒说,“除了我之外,你们谁自认是我们在座中最尊贵的人,我就把这杯酒赏给他喝!”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等重臣面面相觑,谁都尊贵,但谁都不敢公开说自己是最尊贵的,这酒,实在不好喝。突然,有个人站了起来,二话不说便过去把酒拿了起来,他说,陛下,我先把这酒喝了,然后再说理由。群臣面面相觑,但心里也不得不服他。这个人便是萧瑀。

萧瑀是谁?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梁朝皇帝的儿子,隋朝皇帝的国舅,当今天子的亲家翁,以及当朝的宰相,当今天下除了天子,属我最贵。”

所以萧瑀敢喝这杯酒。

萧瑀,他的父亲,便是梁朝的皇帝、梁明帝萧岿,所以自称皇帝的儿子;他的姐姐,是嫁给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当之无愧的国舅;而他本人的儿子,则是李世民的驸马,确实是当朝天子的亲家翁;萧瑀本人,则在李渊起兵后,全力支持辅佐他建立唐朝,并且在玄武门之变中全力支持李世民夺位。他本人曾出任唐朝宰相,死后子孙后代中又有八人相继出任唐朝宰相。

无论是他的祖上,还是他本人,或是他的后代,都显赫无比,所以《新唐书·萧瑀传》中说他的家族在唐代:“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萧瑀,他和他的家族,是中国贵族最后的辉煌写照。

在萧瑀以前,中国的贵族早已有之。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六卿赵氏、中行氏等诸侯世臣家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世族,例如著名的四大士族崔卢王谢:即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贵族和世族大家。贵族到了唐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便是超级贵族出身。

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的显赫家世。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也是唐朝国号的由来。李世民祖父李昺:隋朝柱国大将军、安州总管。李昺的老婆,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超级岳父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又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他们的连襟。李世民的老爸、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7岁就袭爵封唐国公,曾在隋朝任卫尉少卿,也是隋代军事重镇太原的最高长官、太原留守。而李世民本人,则是隋炀帝杨广的表侄子。

可以说,唐朝,是一个由贵族出身的皇帝和贵族臣子为主体的朝代。

历史学家梁庚尧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指出,从唐肃宗到唐朝灭亡的179位宰相中,出身于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143人,占总人数的80%;而出身于中等家族的仅有22人,占比12%;而真正寒门出身的宰相只有12人,占比7%,其他1%未能确定。

唐帝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

但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也让许多普通家族的寒门子弟得以慢慢进入到权力中枢。在唐朝,当高官普遍要有贵族出身,寒门子弟要出头仍然是非常不易的,但时代的趋势在慢慢改变,这也让许多依靠贵族出身做官的人心里总归觉得遗憾。

唐高宗晚年的宰相薛元超就曾经跟自己的亲人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意思就是说,我一生富贵有余,但是有三件事最为遗憾,第一个可惜我不是进士出身,第二个可惜没有娶到五大贵族(李、王、郑、卢、崔)的女儿,第三个就是没能参与编修国史(在唐代,编修国史是士人的至高荣耀,代表超级有文化)。

薛元超的一席话,道出了唐代社会的贵族构成和科举制对整个唐代社会的冲击。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贵族就已经有开始衰落的迹象。当时很多贵族子弟由于长期不学无术,南方的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的很多朝政实权开始慢慢落入到了寒门士子手中,很多贵族子弟出门穿着高高的木屐,头戴高高的帽子,脸上还涂着粉(注意,是男人),深居简出,自诩是“神仙”。有的贵族子弟甚至看到马高声大叫受了惊吓,连声说,“这哪里是马,分明是老虎啊,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贵族子弟衰弱不堪,没落是迟早的事。如果说科举制是破坏贵族制度的熔化剂,那么唐朝末年的频繁战争,则成了插在中国贵族心脏上的一把尖刀,并极大加速了中国贵族的灭亡。

黄巢,是屠戮唐朝贵族的超级杀手。

公元880年,在历史上以疯狂屠杀闻名的黄巢农民军攻破长安城,在长安开始了大规模的烧杀掳掠,大量的贵族和平民遭到疯狂屠杀。史载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意思是黄巢将李唐王室贵族在长安的,几乎杀得一个不留。

公元881年,由于唐朝军队的反击,黄巢撤出长安城,对唐朝官军的到来,老百姓无不欢呼鼓舞。但黄巢很快又杀回长安城,由于恼怒长安城的老百姓竟然欢迎官军,黄巢指使军队对长安进行屠城:“巢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

唐朝晚期的诗人韦应物,写了一首唐诗描绘黄巢的屠戮,以及晚唐社会和整个贵族阶层的毁灭性破坏,这就是著名的《秦妇吟》。其中有诗句这样写道:“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意思就是说,大量贵族阶层的豪宅被毁灭,长安城内到处是王公贵族们的累累白骨。

黄巢叛军被平定后,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们,又迎来了“白马之祸”。

天祐二年(905年),六月,由于计划篡夺帝位,朱温指挥他的手下将唐王朝最后的王公贵族们在一夜之间几乎斩杀殆尽,并将他们的尸体全部扔进了黄河,史称“白马之祸”。“士族清流为之一空”,中国的贵族们,走到了集体灭亡的边缘。

两年后的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唐朝灭亡,而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贵族阶层,至此也走入了灭亡的境地。

进入五代十国后,武人政治横行,类似开头提到的萧瑀家族,在时代的战乱中不要说出人头地,后代子孙连性命都堪忧。从此以后,中国的这些贵族阶层,开始脱离了中国政治的核心,许多贵族子弟要么在战争之中遇害,要么迁徙到了南方,家世最终逐渐沦落,变得跟一般的家族一样,无复当年的辉煌。

宋代后,科举昌盛。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矫正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武人政治的弊端,也非常鼓励读书。据说赵匡胤在祖庙中就立有石碑教育后人,其中有三条训令,第一条是不杀柴氏子孙(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他义哥柴家的江山);第二条是不杀读书人和提意见的人;第三条是子孙有违此誓者,皇天不祐!

由此可见,宋朝的开国皇帝对寒门士子和读书人的超级重视,因为世间已无贵族,皇权必须更多地依靠寒门士子们来辅佐。

而根据统计,以《宋史》中列传的北宋人物共1533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其中共有845人,也就是占比高达55.12%的人物,完全是平民出身,祖上没有任何人做过官。这也透露出,中国古代的贵族,在唐朝的权力中心仍占据绝对多数,但到了宋代,朝堂上已经是平民出身的人占绝对多数了。

中国的贵族,在唐朝以后,不知不觉间逐渐消失了。

一个新的平民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