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琐事与别人发生纠纷时,人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在主观上要追究一个结果。但是人性本质上就有自私的一面,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针对性的。
将心比心是一种美德,能触摸到别人心底的柔软。生活如此艰难,不如多点理解和包容,别因为一些小事咄咄逼人,斤斤计较。这样既放过了他人,又轻松了自己。
外卖小哥等电梯时向客户解释等电梯的人多,请他再稍等一下,电话那头的人抱怨道:“再等不到就退单!”
“怎么了伙计?”有人关心地问。“上次有个单子晚了几分钟,人家就不要了,我自己掏腰包赔了一百多。这次估计又要……”外卖小哥丧气地说。
电梯来了,人们迅速挤满,外卖小哥进去后,电梯超重了。只见一个胖大汉主动走出了电梯,可还是超重,外卖小哥尴尬地笑笑往外走,谁知大汉把他往里一推,然后顺手一指另一个胖大汉:“哥们你也出来吧,咱们顶多再等一趟,他这是做着扣钱的活。”于是那个胖哥们儿也笑哈哈地走了出来。
或许有人会认为外卖小哥既然吃这口饭,就要承担这份责任,可是明明可以帮助人家躲过这一劫,为何非要故意添堵呢?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怎么办呢?有教养的人始终能保持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善心,而一个内心丑恶的人则事事吹毛求疵,为难他人。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我们不像圣人那样有大智慧去了解别人的人生,所以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越长大越知道每个人都不容易,有时看似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却并没有伤天害理。于是,我们不再随随便便评论他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状况,我们懂得了体谅,也愿意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以前我们总喜欢追求非黑即白的“真理”,非要分清好人坏人,谁是谁非。后来发现每个人都不一样,从家庭环境到社会处境,境遇千差万别,看待世界的角度当然也会不一样。站在对方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我们可能细思极恐:原来这么想也是可以的,然后突感往日对人家嘲讽谩骂是多么荒谬的行为。
林天之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常因一点儿小事就躁动不安。有一次在停车场门口,因为没带零钱,他给了看门老大爷一张一百块。大爷拿着钱开始打量,又摸又弹,对着光看了很久,还在思索那张百元钞票是不是真的。
“大爷,您到底能不能快点,我这还有急事呢,可没工夫跟您这瞎耽误。”林天之看着大爷磨磨唧唧,着实有点急。
“小伙子,你有所不知啊,我之前收到好几张一百块,都是假钞,每次都只能自己认栽。”大爷可怜巴巴地说。
林天之瞬间心软下来:“大爷,我可以用我的人格保证这钱绝对是真的。您要是不信,您可以用验钞机看看,我就搁这等会儿。”过了几分钟,大爷才找了钱,放他出去。
开着车出来,林天之觉得他从这件事中突破了自我,要在以前,他肯定会因不被信任而生气。从那之后,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也学会了以体谅和理解待之。
人在没有设身处地思考的情况下,常以惯性思维评判事情好坏,如果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那些不近人情中藏着许多不容易。善良成熟的人愿意对小错误报以温柔体谅,包容别人的想法,那颗柔软的心装得下整个世界。
越是生活中的细节,越能看出体谅对于一个人美德的昭示。如果在小事上都做不到包容、大度,还能指望此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出恢宏大气的一面吗?比如工作中,团队已经竭尽全力,但还是出现了失误,这时不要轻易指责,因为团队中付出的成员比任何人都难受。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苦,他们的工作难免出现瑕疵和不周到,但尽量选择去尊重和体谅。因为如何待人,人就如何待你,体谅别人的不容易是高级修养。
作为成年人,与人相处,要时刻控制情绪,用理性来对待生活中的细碎。事事发怒抱怨,人际关系会趋于恶化。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大家一味地索取温柔,自己却很难温柔待人。
聆听是体谅他人的关键。要认真听对方讲话,不以个人三观来评断,设身处地体验说话者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思维和对方讲话节奏同步;同时,在对话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总结交流重点;此外,要注意避免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即使别人说得不对,我们也不能当众制造尴尬,而应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体谅。
学会共情体谅,才能体会真诚。有同理心的人不会把焦点放在眼前事实上,而是把事实和感受相联系,用宽容之心待人,与好心情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