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指的是一种倾向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基于现实情况,对未来消极的预期。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人,他们面对逆境时,习惯考虑不好的结果,然后在悲观的心态中产生负面情绪。悲观的人遭遇一点点的挫折,就会无限放大,恶意给自己强加悲伤的戏码。
如今悲观主义充斥在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人心中。悲观的人只会看到悲观面,他们总是不快乐。乐观主义者看到半杯牛奶时会说“我还可以喝半杯牛奶”,而悲观主义者会说“再喝半杯就没了”。但当我们看到悲观者消极的同时,难道没有发现这悲观之下潜在的动力吗?
大学毕业的杜寰宇选择了北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乐观与悲观并存的旅行。”每天要早早爬起来挤地铁,月薪都给了房东,没有一技之长和人生方向,好像过得挺自在,却又十分空洞。“没有一个有钱的爹,只能靠自己,可是靠自己又很难成功。哎,反正也就这样了,就好好地改造地球吧。”每当想到自己的美好愿望,他便苦笑一声,长长地叹出一口气,整天在悲观心态的浸泡中度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承包美食城项目可以轻松收取租金赚钱,跃跃欲试的同时,担心投资失败的不安也在心里泛滥。“反正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个想法又出现在脑海里,于是杜寰宇背着父母悄悄贷款,因为担心赔钱,他对美食城的管理更加上心,第一年便赚了几十万。
悲观者在一开始做事时,思想消极无为,准备不济,但是这种悲观心态往往能够承受更大的打击,让他们不惧失败,这类似于“悲极生乐”。悲观的同时避免了盲目乐观,使人拥有了在逆境中“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勇气。勇于面对挫折才能坚强,其实勇于想象挫折更能让人成长,悲观者把事情的不利面纳入了自己的思想范畴,在逆境中的承受力远超乐观者。
有时候,悲观不是出于内心的自主性,而是源于外界的迷惑性。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前一分钟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下一分钟就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而且各种新闻资讯信息的真实性审查都不够严谨,没有分辨能力的普通人很容易被带跑偏。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九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核泄漏让周边的国家陷入了核辐射的恐慌之中。
科学家检测到泄露的核物质已经随着空气飘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某些投机商人趁机开始了虚假的信息宣传,他们声称:“防范辐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就是摄入一定量的碘元素,尤其是服用碘盐。”几天之内,这样的信息便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谣言愈演愈烈。
全国人民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疯狂抢购碘盐,直至我国官方说法出台,这场抢盐风波才落下帷幕。
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所以,我们有责任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理性睿智的态度,传播正能量,切不可因为某种“毁灭性的大灾难”而陷入悲观之中,成为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那样不仅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悲观,更是我们愚昧的悲哀。悲观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2007年某一期的《自然》杂志上有一项研究成果:32%的人生来就拥有一种变异基因,使得他们对人生持更悲观的态度。科学研究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有一部分人生来就很悲观。”
而有些人的悲观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这就不能用“有的人天生乐观,有的人天生悲观,人和人不一样”的观点来解释了。
过分自信之人被现实打压得体无完肤之时,悲观主义就出现了: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现实里想得却不可得。
发达的传媒手段让坏消息更快更夸张地传到大脑中。比如在2012年的时候,就有人传言世界末日要来了。很多悲观人士借着“末日来临”的契机,疯狂打砸抢烧,无恶不作。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灾难皆是谣传,真正催动我们的是心中潜藏的悲观人性。
悲观主义形成的最后一个原因是迎合大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难道我们真的需要悲观文化吗?我们已经厌烦了从古至今盛行的乐观主义,纯粹的乐观主义已经被淘汰,一定的悲观情节反而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于是一股“众生皆苦”风刮起来了,类似“丧文化”“标题党”等与传统相违背的观念开始“蓬勃”发展。
针对悲观心态的调整,首先要做到正确定位自己的能力,不要太高估自己。知道自己的局限才心存敬畏,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悲观地面对未来和社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我们没有能力判断事实前不要随风谣传。坏消息会在传播的同时造成大面积的悲观和恐慌,学会过滤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持乐观的法宝。其次,当“丧”或者“被丧”时,一定要保持客观和理性,我们可以多种文化融合交流进步,但是绝不能失去积极向上的本心。
很多人都想乐观地对待生活,但是各种沮丧、失望在不停地打磨人心。悲观的人不是无能为力,而是遗忘了初心。要么放弃悲观彻底觉醒,要么利用悲观后来居上,这才是迎接美好生活的正确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