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焦虑对实现自我价值有着积极作用”,这是心理学家的观点。可如果陷入了焦虑情绪的旋涡里不能自拔,人身行动便会被无形束缚。大多数人的焦虑情绪无非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无力改变,一个是准备不足。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选择放下,而对于后者,就必须逼迫自己积极行动,与惰性斗争。
无论身处人生哪个阶段,焦虑总会跟随。上学时,会为以后就业焦虑;就业后,会为未来发展焦虑;结婚前,会为婚后幸福焦虑……其实这些所谓的焦虑,都不过是因我们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而产生的过度恐惧而已。
三个死刑犯在行刑前均被告知:想要免于死刑,重获自由,就走进不远处的大门。只有一个人选择进入大门,其他两个人因为内心对未来的新生活产生了焦虑情绪,没敢去尝试。
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老图书馆馆长,在监狱里待了一辈子,终于重获自由,可是他出狱后发现,自己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已经完全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他终日在恐慌中生活,最后选择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监狱里什么都可以弄到的瑞德最后也假释出狱了,重获自由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也很难适应外面的世界,内心恐慌不安,一度想要自杀,幸亏想起了安迪说过的话,他才有勇气活下去。
我们期待着将来,同时也为将来焦虑着,因为将来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无法确保在这些因素中能全身而退。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生有90%以上的焦虑都只存在于自我想象中,所以没事儿别老想着以后。很多事我们无法提前预知,想得太多除了徒增焦虑,别无益处。
宋菲从小就深受“未雨绸缪”思想的影响,凡事都要“打好提前量”,并且总是为“明天”的事情焦虑:怎么才能做好。有一次,宋菲接到通知,下周公司举行年会,她要作为员工代表上台演讲。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可把宋菲搞蒙了,这是长这么大以来,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还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要是忘词了怎么办?要是自己说话结结巴巴怎么办?总之,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形都出现在眼前。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宋菲的情绪便一直处于焦虑之中。
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宋菲找到自己的领导,请求换一个人来执行这个任务。领导看到这个员工如此畏难,反而更加坚定地说:“就你了,不用选别人,好好准备,锻炼一下。”
换人请求无果,又不能辜负领导的一番好意,宋菲果断抛弃之前的各种焦虑想法,开始着手准备演讲稿,然后一遍一遍地练习。
当演讲结束后,宋菲自己都为自己感到吃惊。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演讲效果从听众们热情的掌声中就可以感受到。从那之后,宋菲摆脱了对未来的焦虑。
那些总为未来焦虑的人非常期望得到认可,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来担心自己可能面对的失败。有的人因为过去的失败而焦虑未来,他们防微杜渐,担心未来再次面对同样的失败,然而越是这样焦虑,坏事越容易在自我暗示中来到。不要担心不可预知的未来会怎样,或好或坏我们现在不能确定,与其一直焦虑未发生之事,不如好好活在今天,在当下努力提升自己。
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铭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要拖着尚未苏醒的身子坐最早的地铁,工作任务永远做不完,加班更是成为常态。看似每天在忙碌奋斗中度过,实际上铭宇天天都一身疲惫地回到自己的出租屋,内心充满焦虑。
短短一年时间里,铭宇被一家接一家公司辞退,原因是他对公司没有什么贡献值,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整天在公司混日子。几次被辞退的经历让铭宇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焦虑情绪,他无法找到对未来的安全感,又不想在这种焦虑中沉沦。
他开始为自己找事情做,开始看工具书,学习一门技术;开始拒绝熬夜,去健身;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铭宇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满,并且努力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成了一名作家,并学会了真正行动起来。
如果司马懿当初就为司马家未来的皇帝梦而焦虑,恐怕早已精神失常。我们应做的是在一步步的行走中找到自己的将来,然后努力在当下。
“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共识,毕竟社会发展太快,一时雄起的大企业都不知道自己将在何时被踢出局。一个人对未来有多恐惧,可以从他的焦虑程度看出来。以前最基本的生存就能满足我们对于未来的憧憬,现在人们却完全在为不着边际的幻想而焦虑,然后又在未来亲自一脚踢翻这个幻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那么多人都有抑郁情绪的原因。
如果非要推荐一款治愈焦虑的良药,那就是“行动”。如果有着对未来的野心,却又充满焦虑,那一定是能力还不足以匹配野心。能力不足的时候,就少点欲望和幻想,多点行动和踏实,牛奶和面包终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
能力强大之后就不会再被未知的焦虑打倒,如果现在还在焦虑未来,请放松下来,安安稳稳睡个好觉,行动起来,明天一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