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如意,停止从外部寻找原因(1 / 1)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我们?为什么客户还是不满意?从我们的角度看,是因为别人对我们有成见。漫漫人生路上的环境因素如同大山,人力很难改变,但要试着转变思维,从自己的情绪下手改变自己,最终才能改变别人。

凡事外部归因,实际上是我们在为自己不如意带来的失意情绪找借口,白白丢弃了自我反省和提高的机会。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考取进士,他在留京做官的十四年中,虽有所升迁,但总体并不顺利。究其原因,曾国藩是汉族官员,从上司到同僚大都是满族官员,加之曾国藩恃才自傲,经常受到别人的敌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很艰难,这样的窘境让他整日处于情绪低落之中。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按照惯例回乡奔丧。在家里守丧期间,他阅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明白了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因为自己锋芒太露,遭到别人忌惮,所以仕途不如意。

守丧期满,复职的曾国藩,完全改变了自己。他对每一封书信都认真加以回复,同僚只要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他都坚持亲自登门。过了一段时间,曾国藩发现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凡是他提出的建议和计划,许多人都会响应支持。

一个人的失败是自我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常常把自己失意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客观环境。比如做生意屡屡失败,我们埋怨身边的人、埋怨家里的祖坟风水,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不顺归咎于客观环境,从心理上认定了自己无法干得更好。

年轻气盛时,感觉周围环境充满了莫名压力,而当我们坚持反思、改变自己,变得低调而成熟时,就会发现新的自我,赢得别人的支持和信任。不必总为自己的不如意找台阶,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更快乐一点儿。

思彤刚大学毕业,凭借着对文字工作的热爱,她成了一名编剧助理。进入公司没多久,在一次剧本会议中,两个编剧因为某个剧情点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女编剧脱口问道:“思彤,你觉得我们的意见哪个更好一点儿?”

思彤明白这就是一道求生题目,不论回答哪个都不对,可是因为性格直爽,她下意识地答道男编剧的意见可能更好点。

第二天,那位女编剧没有来上班,思彤的老板收到女编剧的信件:这个丫头片子才来公司几天呢,就敢对前辈指指点点,干脆让她来做剧本好了。不久,思彤就被老板以各种理由给“安排”了。

离职后的思彤开始对职场丧失信心,整日躺在**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伤心。她在心中暗暗仇恨那个女编剧的毒辣,自己不就是直爽地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已,至于吗?可那是事实,难道我要哄着她,她才满意吗?她也憎恨老板的丑恶嘴脸和公司的阶级黑暗。最后,带着失意和伤心,思彤离开了这座城市。

我们常常因为心直口快而得罪人,在被打压后整日闷闷不乐,觉得社会风气不好,人心不古,所谓的前辈都不过是喜欢阿谀奉承的虚情假意之辈。我们把自己在职场上受到的委屈通通归因于周围环境,还称赞着自己的遗世独立,然后在失意的情绪中丧失工作信心,渐渐地,失意情绪转变为迷茫厌世。

当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阻碍和挫折,比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情绪低落时,需要做的首先是自我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世上的道路有弯有直,我们在保持自己性格刚正的同时,也要随机应变。单纯因为道路曲折难走就郁郁寡欢没有意义,因为外部的客观条件很难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面对不如意,我们选择“就着台阶下驴”无非是为了自尊,就好像考试没考好的人可以说“我没有复习才挂科的”。把失败归因于外部条件,不会影响到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既维护了自尊,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从而缓解自己的压抑情绪。但是这种缓解情绪的方式,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因为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如果我们一直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自我开脱,失落情绪就一次次地累积,终至崩溃。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必须适应环境,认清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从而改变自己的处世之道,避免不如意带来的情绪伤害。人不是神仙,都会犯错,我们也不要抓住别人一次错误就无休止地指责抱怨,因为这样做的同时,就已经陷入不满情绪之中了,我们应做的是借他人的错误警示自己。

成长其实就是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接纳内在情绪。无论经历怎样的事情,接纳痛苦、悲伤、愤怒和嫉妒等情绪,不因事件本身和情绪对立,我们就不会被世界孤立,才能真正成长为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