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执着求精终成画(1 / 1)

以画马著称的徐悲鸿先生滞留法国的时候,一位将军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请他作画。他当众挥毫,以淋漓酣畅的墨意、收放自如的笔法,片刻工夫,便画出一幅形神兼备、铁骨铮铮的奔马图。将军竖起大拇指,连声称妙。旁观者没一个不惊叹的。

悲鸿先生不独画马笔法绝妙,他笔下的人物画也独树一帜。1915年,在上海读书的徐悲鸿得知在上海炒地皮发迹的犹太人哈同创办了仓圣明智大学,公开征求传说中造字先师仓颉的画像,便应征了一幅。创作仓颉像的时候,徐悲鸿十分认真,他查阅资料,勾勒草图,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仓颉像送到哈同府上的时候,哈同夫妇及在座的社会名流无不称好。画像被悬挂在哈同花园厅堂里。事后,哈同夫妇设答谢宴,陪同赴宴的徐悲鸿的好友黄警顽看了仓颉画像后感慨地说:“你真行,竟能想象出如此构造的四只眼睛。”悲鸿朗声一笑:“仓颉像是我一点一滴考证出来的,仓颉有四目在王充所著《论衡》中有清清楚楚的记载,哈同那样的洋人,只会附庸风雅,哪里懂什么中国艺术,这次应征我是逢场作戏,但作画我是一点儿也不含糊的。”

悲鸿先生傲骨铮铮,爱国如命;痴心虔诚,爱画如命。1939年的一天,在异国他乡奔忙的徐悲鸿走在修筑滇缅公路的士兵中间。他们豁出命干活的情景,让他想起了《列子·汤问篇》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和抗战中的祖国人民。“抗战要胜利,不正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他暗暗发誓要将传说与现实融于一体画出来。于是他着手写生,寻找模特儿,画出了很多人体、肌肉、脸孔的速写。两个月后,画出了大型油画《愚公移山》,可他面对这幅油画,觉得很不满意,一气之下卷起扔进了火炉。经过反复权衡考虑,徐悲鸿改画国画,完成了不朽之作《愚公移山》。印度国际大学校长泰戈尔看了这幅画,感动得双眼湿润,为画面表达的蕴含,也为徐悲鸿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从《仓颉像》到《愚公移山》,其间相隔了二十四年,徐悲鸿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虔诚之心没有丝毫改变,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歇过,每作一幅画,必是有血有肉,有肝有胆,有意境有蕴含,有继承有创新。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