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1 / 1)

160年前,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仅是一幅壮观的自然奇观,同时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都急于将各自领土内的瀑布变成可牟利的资本,然而无论是开发旅游业还是商业,双方政府都因瀑布两侧无桥梁沟通而一筹莫展。两岸悬崖间的峡谷太宽,靠近瀑布的尼亚加拉河河道上的漩涡又太深,无法确保船只能够安全通航,因此,位于瀑布上游的一艘小摆渡船就成了两岸间唯一的通道。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变成水流掉,两国政府都心有不甘。如果两国能够建造一座桥梁横跨这一自然鸿沟,使大瀑布成为旅游景点,其收益肯定是相当可观的。然而,这一想法很快就被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大工程师们否决了,只有一小部分人仍然觉得这是可行的。其中一位持肯定态度的工程师名叫查尔斯,这位来自费城的年轻人初出茅庐,心高气傲,坚决认为在瀑布上架设吊桥的方案是可行的。

吊桥方案的技术难度极大。吊桥必须足够结实,能够承受数吨乃至数十吨的重量。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一点是,如此大规模的项目通常都始于一条钢缆。一般地说,工程师会在河的两岸或水体的两侧拉一条绳索,接着,他们会重复这一看似细微的工作多次,直到钢缆具备足够的承重力,能够安全地承受住桥体产生的巨大拉力和重力。然而,他们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两岸相距800英尺,而且两岸陡峭的悬崖高达225英尺,这就把查尔斯和他的团队难住了。由于河面上的激流异常危险,所以将一条粗钢缆固定在峡谷的一侧,再用船将钢缆的另一端运到另一侧的方案根本行不通。

一天晚上,查尔斯和他的团队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克服这一实际地理难题,大家提出了不少建议。查尔斯想能不能借助岩石将钢缆抛至对岸,还有人甚至提议通过炮弹将钢缆打到对岸去。可是,大家很快否决了这一提议,毕竟,他们的目标是通往加拿大,而不是轰炸邻国。

最终,这一难题总算解决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建设团队里有经验的工程师,而是一名当地人。他的方案逻辑严密,但听上去简直荒谬可笑:举行一场风筝比赛吧!风筝要够大,风筝线要够结实,只要有一个风筝成功地穿越峡谷飞到对岸,风筝线就能被固定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固加粗。最后,施工队就能借助蒸汽绞车将钢缆送到对岸,并且固定,成为整座吊桥的建造基础。第一个将风筝飞过河的人将能得到500美元的奖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这项比赛可以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有人取得成功。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共有数百人来此放风筝碰运气。即便是冰冻三尺的严冬也没有令竞赛者退却。最终,一个叫霍夫曼的男人将一个风筝送到了对岸。六个月后,尼亚加拉大瀑布吊桥正式通车,对公众开放,美国、加拿大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受益不少。

天堑变通途,整个工程堪称一项壮举,但是它的关键就在于:穿越河道,在两岸间建立联系。风筝飞跃尼亚加拉峡谷只是一个小环节,但这个环节却至关重要。小事不小,没有一件件小事的成功,我们就不能成就人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