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的美学
关键词:禅宗、诗学倾向
侘寂的哲学、精神、道德原则起源于人们对自然乃至宇宙的思考,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道家和禅宗文化的影响; 其传达出来的空寂境界和极简形态,则源自中国诗词和水墨画。
侘寂原本是个具有阴郁沮丧意味的负面词汇。大约在14世纪,一些隐士和苦行者在清贫独居中探索禅学,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逐渐被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获得丰富精神生命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培养人对日常细节和简朴之物的鉴赏能力,这样的诗学倾向使侘寂的含义开始转向积极正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侘寂 (Wabi-Sabi),这是个难以用理性词汇概括的美学概念。
日本人一直刻意回避对“Wabi-Sabi”做出明确定义,一是因为这个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禅学基础上的,而禅学中,比起使用语言文字阐明意思,更讲求“意会”;二是因为作为家元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WabiSabi”概念中体现的片面之貌能产生一种神秘感,这是一个很好的营销诱饵,不便言明;三是一直缺乏相关书籍可以参考。尽管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定义“Wabi-Sabi”,但这一传统美学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的骨髓之中。
家元制:
自18世纪起,日本以家族集团为单位,金字塔形地经营着诸如茶道、花道、书道等艺术,每个集团当家做主的就被称为“家元”。其主要的典籍文本、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学术研究等资源,都高度掌握在以家元为中心的家族手中,不予对外传播和教授。
千利休 (1522-1591)
被誉为“日本茶圣”,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天下三宗匠”
侘寂 (Wabi-Sabi):
这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拆分开来的“Wabi”和“Sabi”各有不同的含义。“Wabi”指代一种出世离群、索居禅林的生活方式,是对自身和哲学的思考与反省,词源中有空间性的意味,如形容天然材料(竹子、稻草、泥土等)为简洁安静的环境所融入的质朴美。“Sabi”意为“寒”“贫”以及“凋零”,常指代艺术和文学类事物,暗含一种向他人传递思想的趋向,常用于与时间有关的语境中,如形容在时间的润泽中,价值和美得到提升的物品。
在茶道大家千利休的引领下,这股美学风潮在日本达到了顶峰。亦因如此,侘寂最初始、最完整地体现在茶道,之后蔓延至花道、香道、诗道等传统领域。
现在,这一美学观念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塑造了日本整个商业社会的气质和面貌。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在每个日本人心中,都存在一种追求“本真”和“纯净”生活的美学观念。
以Takao Minamidate为武藏野美术大学创作的海报系列为例。设计的主要概念是展现颜色本身的美。椭圆状的色块在边缘处呈现渐变的效果,呈现出一种纯净而静谧的色彩之美。
2012,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Takao Minamidate
关键词:日式简约风格
同样被誉为“美的设计”,日本设计的简约与西方设计的简约虽然视觉上时而令人混淆,但通过了解背后各自的起源与理念,是不难区分二者的。虽然同被冠以“极简”的标签,宜家家居和无印良品的店面却会给顾客全然不同的感官体验。这种从理念到视觉表现的差异,在平面设计上亦有相当的体现。
比起将特定信息通过视觉形式传递给观众这种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寂为基础的日式平面设计,更看重通过联想性的画面,去引导观众用“心”领悟其内涵。
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味;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 李欧纳·科仁,
《Wabi-Sabi:给设计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学基础》
对抗信息碎片的过载,大概是侘寂成为日本平面设计主流的现代意义之一。
Exformation(隐含的信息):
这是由丹麦作家托·诺雷特雷德斯在其著作《The User Illusion》中合成的新词,意为“在我们说任何东西之前或当时,一切我们实际上没有说出来但又存在于脑海中的信息”。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如今的传播媒介日新月异,每个被处理成信息的事件和现象密集而高速地传送到每个人的面前,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把未知的世界替换成已知。未知能让人的头脑保持活跃,相对的已知则不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我们却热切地将世界变成已知。
无印良品(MUJI)——“没有印上品牌商标的好物品”
无印良品原是1980年日本西友公司的自有品牌。1980年代初期,日本的设计主流是以视觉强化品牌标志,借助有效的装饰来加强品牌差异,但当时任西友株式会社总裁的堤清二却觉得市场过于色彩喧嚣,于是提出了“反品牌”的想法。他召集了几位知名的设计师挚友,如田中一光、小池一子、天野胜和杉本贯志等人沟通交流,最后在西友百货当中,开设了第一家无印良品。2002年,田中一光离世后,原研哉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代表人物,接任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一职。
由于信息的供应已经超量了,达到一种我们已无法确知的程度,知识不再作为一种激发思考的媒介起作用,而淤积的信息就像没有发芽的种子,被降到一种模糊的状态,说不清它们是死了还是活着。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第八章
茶道物语——千利休的两叠榻榻米
在师父武野绍鸥死后,千利休将其遗产——“侘茶”的艺术发展到了无人能及的境界,成为茶道的一代宗师,并担任当时最高权力者丰臣秀吉的“茶头”,不仅在茶道上指导主人,同时亦以商界首脑的身份介入政治。丰臣秀吉是个政治才能出众但品位庸俗的人,他喜好豪华奢侈的事物,因此千利休虽然为他设计了华丽的“黄金茶室”,但在千利休的心中,真正的茶室应该是朴素甚至是简陋的。他把原来六叠榻榻米的茶室改为四叠半,后来又改为两叠,改小的茶室反映的正是茶道之禅的内敛特质。
茶室之门,矮而小,如狗洞,人必须低头弯腰,匍匐而进。千利休认为,茶室之内,所有人都应该摒弃世俗身份,因此武士必须卸下佩刀置于室外,为官者须去冠而入。茶室里暗淡的光线,小得只够人枯坐的空间,使人心境平和,真正的茶道也就在此刻开始发酵。
茶头:
指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的役僧。《敕修清规·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中有文记载道:“呈纳状讫,受特为人,令本寮茶头递付供头,贴僧堂前下间。”
榻榻米:
“叠席”的现代汉语音译,是日本传统建筑——和室最常采用的一种家具,同时榻榻米的块数亦是用来计算面积的单位,一块称为一叠。通常茶室是四叠半(6.97平方米),而文中的“两叠”,只相当于3.2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