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说夬卦云:“圣人于阴消阳长之时亦如此戒惧,其警戒之意深矣!”曰:“不用如此说,自是无时不戒慎恐惧,不是到这时方戒惧。不成说天下已平治,可以安意肆志!只才有些放肆,便弄得靡所不至!”僩。

“扬于王庭,孚号有厉。”若合开口处,便虽有剑从自家头上落,也须著说。但使功罪各当,是非显白,于吾何慊!道夫。

夬卦中“号”字,皆当作“户羔反”。唯“孚号”,古来作去声,看来亦只当作平声。僩。

“壮于前趾”,与大壮初爻同。此卦大率似大壮,只争一画。渊。

王子献卜,遇夬之九二,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吉。卜者告之曰:“必夜有惊恐,后有兵权。”未几果夜遇寇,旋得洪帅。渊。

问九三“壮于頄”。曰:“君子之去小人,不必悻悻然见于面目,至于遇雨而为所濡湿,虽为众阳所愠,然志在决阴,必能终去小人,故亦可得无咎也。盖九三虽与上六为应,而实以刚居刚,有能决之象;故‘壮于頄’则有凶,而和柔以去之,乃无咎。如王允之于董卓,温峤之于王敦是也。”又曰:“彖云‘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今人以为阳不能无阴,中国不能无夷狄,君子不能无小人,故小人不可尽去。今观‘刚长乃终’之言,则圣人岂不欲小人之尽去耶?但所以决之者自有道耳。”又问:“夬卦辞言‘孚号’,九二言‘惕号’,上九言‘无号’,取象之义如何?”曰:“卦有兑体,‘兑为口’,故多言‘号’也。”又问:“以五阳决一阴,君子盛而小人衰之势,而卦辞则曰‘告自邑,不利即戎’;初九‘壮于前趾’,则‘往不胜’;九二‘惕号’,则‘有戎勿恤’;‘壮于頄’则凶,‘牵羊’则‘悔亡’,‘中行无咎’。岂去小人之道,须先自治而严厉戒惧,不可安肆耶?”曰:“观上六一爻,则小人势穷,无号有凶之时,而君子去之之道,犹当如此严谨,自做手脚,盖不可以其势衰而安意自肆也,其为戒深矣!”铢。

九三“壮于頄”,看来旧文本义自顺,不知程氏何故欲易之。“有愠”也是自不能堪。正如颜杲卿使安禄山,受其衣服,至道间与其徒曰:“吾辈何为服此?”归而借兵伐之,正类此也。卦中与复卦六四有“独”字。此卦诸爻皆欲去阴,独此一爻与六为应,也是恶模样。砺。

伊川改九三爻次序,看来不必改。渊。

这几卦都说那臀,不可晓。渊。

“牵羊悔亡”,其说得于许慎之。渊。

苋、陆是两物。苋者,马齿苋;陆者,章陆,一名商陆,皆感阴气多之物。药中用商陆治水肿,其子红。渊录云:“其物难干。”学履。

“中行无咎”,言人能刚决自胜其私,合乎中行,则得无咎。无咎,但能“补过”而已,未是极至处。这是说那微茫间有些个意思断未得,释氏所谓“流注想”,荀子所谓“偷则自行”,便是这意思。照管不著,便走将去那里去。爻虽无此意,孔子作象,所以裨爻辞之不足。如“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之类甚多。“中行无咎”,易中却不恁地看。言人占得此爻者,能中行则无咎,不然则有咎。渊。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事虽正而意潜有所系吝,荀子所谓“偷则自行”,佛家所谓“流注不断”,皆意不诚之本也。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