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 / 1)

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曰:“诚者,是个自然成就底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自道者,道却是个无情底道理,却须是人自去行始得。这两句只是一样,而义各不同。何以见之?下面便分说了。”又曰:“诚者自成,如这个草树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者,便是他实有。所以有许多根株枝叶条干,这个便是自成,是你自实有底。如人便有耳目鼻口手足百骸,都是你自实有底道理。虽是自然底道理,然却须你自去做,始得。”僩。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上句是孤立悬空说这一句,四旁都无所倚靠。盖有是实理,则有是天;有是实理,则有是地。如无是实理,则便没这天,也没这地。凡物都是如此,故云‘诚者自成’,盖本来自成此物。到得‘道自道’,便是有这道在这里,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贺孙问:“既说‘物之所以自成’,下文又云‘诚以心言’,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处否?”曰:“‘诚以心言’者,是就一物上说。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后有是事。下面说‘诚者物之终始’,是解‘诚者自成’一句。‘不诚无物’,已是说着‘自道’一句了。盖人则有不诚,而理则无不诚者。恁地看,觉得前后文意相应。”贺孙。

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两句语势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诚’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曰:“亦微不同。‘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某因言:“妄意谓此两句只是说个为己不得为人,其后却说不独是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答,久之,复曰:“某旧说诚有病。盖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便是说个合内外底道理。若如旧说,则诚与道成两物也。”义刚。

问:“‘诚者自成’,便是‘鬼神体物而不可遗’;‘而道自道’,便是‘道不可离’。如何?”曰:“也是如此。‘诚者物之终始’,说得来好。”广。

“诚者,自成也。”下文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二句便解上一句。实有是理,故有是人;实有是理,故有是事。夔孙。

“诚者,物之终始”,彻头彻尾。方。

问:“‘诚者,物之终始。’看来凡物之生,必实有其理而生。及其终也,亦是此理合到那里尽了。”曰:“如人之生,固具此理;及其死时,此理便散了。”因问“朝闻夕死”。“程子云:‘皆实理也。’”又云:“实理者,合当决定是如此。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决定是如此了。”焘。

“诚者物之终始”,犹言“体物而不可遗”,此是相表里之句。从头起至结局,便是有物底地头,着一些急不得。又曰:“有一尺诚,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诚,便有一寸物。”高。

蜚卿尝言:“‘诚’字甚大,学者未容骤语。”道夫以为,“诚者物之终始”,始学之士所当尽心,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亦不过如此,正所谓彻上彻下之理也。一日,以语曹丈进叔。曹曰:“如何?”曰:“诚者,实然之理而已。”曹曰:“也说实然之理未得。诚固实,便将实来做诚,却不是。”因具以告先生。曰:“也未可恁地执定说了。诚有主事而言者,有主理而言者。盖‘不诚无物’,是事之实然。至于参赞化育,则便是实然之理。”道夫。

问:“‘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实有是理,而后有是物否?”曰:“且看他圣人说底正文语脉,随‘诚者物之终始’,却是事物之实理,始终无有间断。自开辟以来,以至人物消尽,只是如此。在人之心,苟诚实无伪,则彻头彻尾,无非此理。一有间断,则就间断处,即非诚矣。如圣人至诚,便是自始生至没身,首尾是诚。颜子不违仁,便是自三月之初为诚之始,三月之末为诚之终;三月以后,便不能不间断矣。‘日月至焉’,只就至焉时便为终始,至焉之外即间断而无诚,无诚即无物矣。不诚,则‘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是虽谓之无耳目可也。且如‘禘自既灌而往不欲观’,是方灌时诚意存焉,即有其祭祀之事物;及其诚意一散,则虽有升降威仪,已非所以为祭祀之事物矣。”大雅。闳祖录云:“不诚虽有物犹无物,如禘自既灌,诚意一散,如不祭一般。”

“诚者,物之终始。”来处是诚,去处亦是诚。诚则有物,不诚则无物。且如而今对人说话,若句句说实,皆自心中流出,这便是有物。若是脱空诳诞,不说实话,虽有两人相对说话,如无物也。且如草木自萌芽发生,以至枯死朽腐归土,皆是有此实理,方有此物。若无此理,安得有此物!僩。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便贯通乎物之终始,若不诚,则虽为其事,与无事同。炎。

“诚者,物之终始”,以理而言;“不诚无物”,以人而言。不诚,则有空阙,有空阙,则如无物相似。节。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事之终始,不诚,比不曾做得事相似。且如读书,一遍至三遍无心读,四遍至七遍方有心读,八遍又无心,则是三遍以上与八遍,如不曾读相似。节。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如读书,半版以前,心在书上,则此半版有终有始。半版以后,心不在焉,则如不读矣。闳祖。

“诚者,物之终始。”物之终始,皆此理也,以此而始,以此而终。物,事也,亦是万物。“不诚无物”,以在人者言之。谓无是诚,则无是物。如视不明,则不能见是物;听不聪,则不能闻是物,谓之无物亦可。又如鬼怪妖邪之物,吾以为无,便无,亦是。”今按:无物谓不能闻见是物,及以为无便无,皆与章句不合。姑存之。德明。

正淳问:“‘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二句是泛说。‘故君子诚之为贵’,此却说从人上去。先生于‘不诚无物’一句亦以人言,何也?”曰:“‘诚者,物之终始’,此固泛说。若是‘不诚无物’,这个‘不’字,是谁不他?须是有个人不他,方得。”人杰。

问:“‘诚者,物之终始’,恐是就理之实而言。‘不诚无物’,恐是就人心之实此理而言?”曰:“非也。此两句通理之实、人之实而言。有是理,则有是物;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彻头彻尾,皆是此理所为。未有无此理而有此物也。无是理,则虽有是物,若无是物矣。盖‘物之终始’,皆实理之所为也。下文言‘君子诚之为贵’,方说人当实乎此理而言。大意若曰,实理为‘物之终始’,无是理,则无是物,故君子必当实乎此理也。”铢。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做万物看亦得,就事物上看亦得。物以诚为体,故不诚则无此物。终始,是彻头彻尾底意。”问:“或问中云‘自其间断之后,虽有其事,皆无实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说‘不诚无物’。如人做事,未做得一半,便弃了,即一半便不成。”问:“杨氏云:‘四时之运已,即成物之功废。’”曰:“只为有这些子,如无这些子,其机关都死了。”再问:“为其‘至诚无息’,所以‘四时行,百物生’,更无已时。此所以‘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也。”曰:“然。”德明。

问“不诚无物”。曰:“诚,实也。且如人为孝,若是不诚,恰似不曾,诚便是事底骨子。”文蔚。

或问“不诚无物”。曰:“诚,实也。且如为孝,若不实是孝,便是空说,无这孝了,便是‘不诚无物’。”

或问“不诚无物”。曰:“孝而不诚于孝则无孝,弟而不诚于弟则无弟。推此类可见。诚,只是实然之理,然有主于事而言者,有主于理而言者。主于事而言,‘不诚无物’是也;主于理而言,‘赞天地化育’之类是也。”

“不诚无物。”人心无形影,惟诚时方有这物事。今人做事,若初间有诚意,到半截后意思懒散,谩做将去,便只是前半截有物,后半截无了。若做到九分,这一分无诚意,便是这一分无功。

问“不诚无物”。曰:“实有此理,便实有此事。且如今日向人说我在东,却走在西;说在这一边,却自在那一边,便都成妄诞了!”榦。

问“不诚无物”。曰:“不诚实,则无此事矣。如不雨言雨,不晴言晴,既无诚实,却似不曾言一般。”铢。

“诚者,物之终始”,指实理而言;“君子诚之为贵”,指实心而言。僩。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与前面不同。盖怕人只说“自成”,故言“非自成己,乃所以成物”。故成己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盖成己、成物,固无内外之殊,但必先成己,然后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当自行也。夔孙。

问:“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曰:“诚虽所以成己,然在我真实无伪,自能及物。自成己言之,尽己而无一毫之私伪,故曰仁;自成物言之,因物成就而各得其当,故曰知。此正与‘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相反。然圣贤之言活,当各随其所指而言,则四通八达矣。仁,如‘克己复礼’皆是;知,如应变曲当皆是。”铢。

问:“成己合言知,而言仁;成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曰:“‘克己复礼为仁’,岂不是成己?‘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岂不是成物?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焘。

“成己,仁也”,是体;“成物,知也”,是用。“学不厌,知也”,是体;“教不倦,仁也”,是用。闳祖。

“学不厌”,所以成己,而成己之道在乎仁。“教不倦”,所以成物,而成物之功由乎知。因看吕氏中庸解“诚者自成”章未辨论,为下此语。方。

问:“‘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成物如何说知?”曰:“须是知运用,方成得物。”问:“‘时措之宜’,是颜稷闭户缨冠之义否?”曰:“亦有此意。须是仁知具,内外合,然后有个‘时措之宜’。”又云:“如平康无事时,是一般处置;仓卒缓急时,又有一样处置。”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