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各自有当然之则,只不可偏。如人饥而食,只合当食,食才过些子,便是偏;渴而饮,饮才过些子,便是偏。如爱其人之善,若爱之过,则不知其恶,便是因其所重而陷于所偏;恶恶亦然。下面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上面许多偏病不除,必至于此。泳。
“人之其所亲爱而僻焉”,如父子是当主于爱,然父有不义,子不可以不争;如为人父虽是止于慈,若一向僻将去,则子有不肖,亦不知责而教焉,不可。“人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人固自有一种可厌者,然犹未至于可贱恶处,或尚可教,若一向僻将去,便贱恶他,也不得。“人之其所畏敬而僻焉”,如事君固是畏敬,然“说大人则藐之”,又不甚畏敬。孟子此语虽稍粗,然古人正救其恶,与“陈善闭邪”,“责难于君”,也只管畏敬不得。贺孙。
问:“《章句》曰:‘人于五者本有当然之则。’然敖之与惰,则气习之所为,实为恶德。至若哀矜之形,正良心苗裔,偏于哀矜不失为仁德之厚,又何以为‘身不修,而不可以齐其家’者乎?”曰:“敖惰,谓如孔子之不见孺悲,孟子不与王驩言。哀矜,谓如有一般大奸大恶,方欲治之,被它哀鸣恳告,却便恕之。”道夫云:“这只是言流为姑息之意。”曰:“这便是哀矜之不得其正处。”道夫。
或问“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曰:“亲者则亲爱之,贤者则畏敬之,不率者则贱恶之,无告者则哀矜之。有一般人,非贤非亲,未见其为不率,又不至于无告,则是泛然没紧要底人,见之岂不敖惰。虽圣贤亦有此心。然亦岂可一向敖惰他!一向敖惰,便是辟了。畏敬、亲爱、贱恶、哀矜莫不皆然。故下文曰:‘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如所敖惰之人,又安知其无善之可爱敬!所谓敖惰者,只是阔略过去。”高。
问敖惰。曰:“大抵是一种没要紧底,半上落下底人。且如路中撞见如此等人,是不足亲爱畏敬者,不成强与之相揖,而致其亲爱畏敬!敖惰是人之所不能无者。”又问:“‘敖惰’二字,恐非好事。”曰:“此如明鉴之悬,妍者自妍,丑者自丑,随所来而应之。不成丑者至前,须要换作妍者!又敖惰是轻,贱恶是重。既得贱恶,如何却不得敖惰?然圣人犹戒其僻,则又须点检,不可有过当处。”履孙。
蔡问“敖惰”之说。曰:“有一般人,上未至于可亲爱,下未至于可贱恶,只是所为也无甚好处,令人懒去接他,是谓敖惰。此敖惰,不是恶德。”淳。文蔚录云:“非如常人傲忽惰慢,只是使人见得他懒些。”
或问:“敖惰是凶德,而曰‘有当然之则’,何也?”曰:“古人用字不如此。敖惰,未至可贱可恶,但见那一等没紧要底人,自是恁地。然一向去敖惰他,也不可如此。”
问:“君子亦有敖惰于人者乎?”曰:“人自有苟贱可厌弃者。”德明。
问敖惰。曰:“敖便是惰,敖了便惰。敖了都不管它,便是惰。”义刚。
因学者问《大学》“敖惰”处,而曰:“某尝说,如有人问《易》不当为卜筮书,《诗》不当去小序,不当叶韵,及《大学》敖惰处,皆在所不答。”僩。
或问:“‘之其所亲爱、哀矜、畏敬而辟焉’,莫是君子用心过于厚否?”曰:“此可将来‘观过知仁’处说,不可将来此说。盖不必论近厚、近薄。大抵一切事,只是才过便不得。‘观过知仁’乃是因此见其用心之厚,故可知其仁,然过则终亦未是也。大凡读书,须要先识认本文是说个甚么。须全做不曾识他相似,虚心认他字字分明。复看数过,自然会熟,见得分明。譬如与人乍相见,其初只识其面目,再见则可以知其姓氏、乡贯,又再见则可以知其性行如何。只恁地识认,久后便一见理会得。今学者读书,亦且未要便悬空去思他。《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方言‘慎思之’。若未学未问,便去思他,是空劳心耳!”又云:“切须记得‘识认’两字。”时举。
问:“《大学》释‘修身齐家’章,不言修身,何也?”曰:“好而不知其恶,恶而不知其美,是以好为恶,以曲为直,可谓之修身乎!”节。
《大学》最是两章相接处好看,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且如心不得其正,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若视而见,听而闻,食而知味,则心得其正矣。然于亲爱、敖惰五者有所僻焉,则身亦不可得而修矣。尝谓修身更多少事不说,却说此五者,何谓?子细看来,身之所以不修者,无不是被这四五个坏。又云:“意有不诚时,则私意为主,是主人自为贼了!到引惹得外底人来,四方八面无关防处,所以要得先诚其意。”子蒙。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五者,其实则相串,而以做工夫言之,则各自为一事。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着‘而’字,则是先为此,而后能为彼也。盖逐一节自有一节功夫,非是儱侗言知至了意便自诚,意诚了心便自正,身便自修,中间更不着功夫。然但只是上面一截功夫到了,则下面功夫亦不费力耳。”先生曰:“亦有天资高底人,只头正了,便都正去。若夹杂多底,也不能如此。”端蒙。
问:“‘正心修身’章后注,云‘此亦当通上章推之,盖意或不诚,则无能实用其力以正其心者’云云。”曰:“《大学》所以有许多节次,正欲学者逐节用工。非如一无节之竹,使人才能格物,则便到平天下也。夫人盖有意诚而心未正者,盖于忿懥、恐惧等事,诚不可不随事而排遣也。盖有心正而身未修者,故于好恶之间,诚不可不随人而节制也。至于齐家以下,皆是教人节节省察用功。故经序但言心正者必自诚意而来,修身者必自正心而来。非谓意既诚而心无事乎正,心既正而身无事乎修也。且以《大学》之首章便教人‘明明德’,又为格物以下事目,皆为明明德之事也。而平天下,方且言先谨乎德等事,亦可见矣。”壮祖。
《大学》如“正心”章,已说尽了。至“修身”章又从头说起,至“齐家治国”章又依前说教他,何也?盖要节节去照管。不成却说自家在这里,心正、身修了,便都只听其自治!夔孙。
说《大学》“诚意”章,曰:“如今人虽欲为善,又被一个不欲为善之意来妨了;虽欲去恶,又被一个尚欲为恶之意来妨了。盖其知之不切,故为善不是他心肯意肯,去恶亦不是他心肯意肯。这个便是自欺,便是不诚。意才不诚,则心下便有许多忿懥、恐惧、忧患、好乐而心便不正。心既不正,则凡有爱恶等事,莫不倚于一偏。如此,如何要家齐、国治、天下平?惟是知得切,则好善必如好好色,恶恶必如恶恶臭。是非为人而然,盖胸中实欲如此,而后心满意惬。”贺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