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节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资产负债表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
我们用了几节的篇幅,对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基本关系进行了讨论。前面几节讨论的很多内容和对资产负债表的认知,在教科书里是看不到的。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企业的资源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资源,我们本节就来讨论这些资源。
先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我担任某大型企业的独立董事期间,有一次董事会讨论了这样一个议案:
某民营企业家投资1000万元设立的A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已经实现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00万元(净资产达到了1200万元)。A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恳请我任独立董事的大型企业(B公司)购买其10%的股份,购买价格按照实收资本的10%(即100万元)来确定。
在讨论这项议案时,我做了这样的发言:
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国有资产流失,今天的议案如果能够通过,就实现了非国有资产向国有资产的流失。
因为A公司是有盈利能力的,而且其营业收入成长性也相当不错,资产里面没有明显的“雷”。即使只是按照这个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10%计算(即120万元), B公司花100万元购买A公司10%的股份也是明显占了便宜。
这样明显的亏本买卖,A公司的老板为什么还要做呢?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人家老板聪明。过去两年,A公司一直与B公司有业务往来,A公司老板发现B公司重合同、守信用,是难得的业务伙伴。但A公司体量比较小,总是担心被B公司甩掉。A公司是用出售股份的小规模损失来换得与B公司长期稳定的联系,与B公司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将会使A公司营业收入的成长性、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这项股权交易对于A公司意义重大,对于财大气粗的B公司实际意义不大,但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买卖。这是一次双赢交易。
A公司在财务意义上的短期、股东一次性股份交易亏损能够换来未来长期、持续更大规模的盈利的重要原因,除了B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面的资源实力,还有没有体现在报表内的业务能力、业务网络以及企业积累起来的商业信用。这些表外资源本来与A公司没有关系,一旦A公司的股东里面出现了B公司,B公司的这些表外资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A公司的资源。
除此之外,A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动后,由于有了B公司的加入,A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会显著提升,企业的价值也会被重估。
企业表外资源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增加企业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正能量,还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建立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等众多方面。
在我看来,企业的表外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东入资所确立的股本规模、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征
问一个问题:决定一家企业飞多高、走多远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大家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最多的答案可能是下面这两个:
① 股东入资的规模。因为股东入资代表了企业所具有的资本实力,有了雄厚的股东入资资本,企业就可以有更强的吸纳新股东入资的能力和债务融资能力,而这些融资能力又会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安排、业务能力建设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② 核心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等企业的“人物级”员工的状况。确实,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特征、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业务流程关系及员工心理的健康状况,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但我要告诉你:这些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决定一家企业飞多高、走多远的最重要因素是股东入资时所确立的股本规模、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征。
我们看一家企业的股东对企业贡献的时候,往往关注股本或实收资本的规模,忽视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征。
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征将决定企业股东大会(或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股东之间的关系、董事会的组成、公司的重大战略、公司人力资源政策等,这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甲、乙两家公司的股东入资—实收资本加资本公积是一样的(假设企业的资本公积全部来自股东入资)。但甲公司是一个股东,乙公司是多个股东(一个大股东持有股份40%,另外6个小股东每人持股均为10%)。
虽然股东入资的规模或者说企业的初始实力是一样的,但由于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同,治理特征也会有很大区别。
甲公司由于股东只有一个人,一定是自己决定这个组织的方向:一个人做对了,这个组织会健康发展;一个人做错了,这个组织就会迅速消失。
乙公司虽然有一个大股东,但他所持股份不足以对企业实施控制:其他几个股东如果联合起来,股份就达到了60%,比他持有的40%的股份还高。为了解决公司发展的问题,大股东必须与其他股东商量企业的大政方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需要协商解决的情况。
表面上看,甲公司的治理机制是简单、高效的,乙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复杂、低效的,但从长期来看,甲公司是靠大股东的高水平管理和预见能力来决定其未来,乙公司则是靠股东的集体智慧来决定其未来发展。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说明两个治理机制孰优孰劣,而是请读者关注股本规模、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征对企业的根本性影响。
当然了,在实践上,你能够举出不少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发展很成功,而复杂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很失败的例子,或者相反。
我们继续看一下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情况。
大家如果看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财报数据,你就会发现,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两家公司在那个时期围绕公司的营业额展开了激烈竞争:美的集团每年都让自己的营业收入略高于格力电器,而格力电器由于聚焦空调业务,虽然在营业收入上略低于美的集团,但其营业利润显著高于美的集团。
在2015年的时候,我与一个朋友谈到了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在未来的竞争中谁会胜出的问题。这个朋友说:决定这两个组织未来的,并不是它们现在的业务结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而是两家公司的治理状况。
虽然你不能直接从报表中看到两家公司的治理状况,但你能从治理效应上体会出两家公司的显著差异:你很难知道美的的核心管理者,但你几乎天天都能够看到格力的代言人。
两家公司的竞争延续到了2020年。格力电器继续专注于空调业务。美的集团在原来的业务基础上于2017年斥巨资收购了德国的库卡公司,虽然这次收购本身是喜是忧至今难以评价,但企业的营业收入结构实现了华丽转身: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结构从2016年的大家电、小家电、电机和物流的四类业务赫然转变为暖通空调、消费电器、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原库卡公司的业务)和其他等新的四类业务,前三类业务的“高、大、上”格局俨然已经形成。
在这种背景下,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营业收入在2020年度被美的集团的空调业务营业收入超越。
进入2021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表现,美的集团也是远远好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市值远超格力电器。
营业收入被超越、股价和市值被超越,难道格力电器就四面楚歌了吗?
当然不能这样看。
截至2021年9月,格力电器在毛利率、营业利润的规模及营业利润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都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那么,在与美的集团竞争中越来越居于不利地位的格力电器如何能够实现突围呢?请读者持续关注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在公司治理与核心人物两个方面的变化及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影响。
2.企业员工的利益机制
企业员工的利益机制主要涉及企业全体员工整体的薪酬水平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动态关系、企业管理层员工薪酬与其他员工薪酬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企业的激励机制等。
有的企业在管理层薪酬设计方面比较保守,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管理层薪酬占企业营业利润比重都较低,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其他员工的薪酬差额也并不悬殊。
有的企业则在管理层薪酬方面的设计较为激进,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管理层薪酬占企业营业利润比重都较高,相比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其他员工的薪酬,管理层的薪酬过高。
实际上,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每一个员工应该获得多少薪酬(包括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根本就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决定薪酬体系的因素,既包括企业的定位、对标企业比较、企业绩效等,也包括公司的股东、董事的治理层怎样看待管理层的贡献等。
不同的薪酬体系,既体现了企业的整体追求,也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看两个汽车企业的管理费用中的薪酬数据。
我选取的是上市公司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2020年年度报告中管理费用的相关信息。如果你去看这两家企业的整体财务数据,你会发现在营业利润所展示出来的盈利能力方面,长城汽车的业绩长期好于长安汽车。
但在管理费用的规模以及管理费用中管理层的薪酬方面,长城汽车与长安汽车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营业利润较低的长安汽车的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中的薪酬规模均显著高于效益较好的长城汽车。
相关信息如下(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长安汽车、长城汽车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长安汽车合并利润表部分数据:
长城汽车合并利润表部分数据:
从这两家公司的比较数据可以看出,管理层的薪酬占管理费用的比重都是比较高的,这与很多企业是一致的。需要关注的是两家公司的管理层薪酬的设计基础问题:管理层薪酬是与营业收入相连、与营业利润相连、与对标企业相比较,还是与企业对管理层整体的薪酬政策相连?或者是企业还有其他的激励方式,薪酬只是一部分?
3.企业的人力资源
我们在财务报表中看到的基本逻辑是:企业的经营资产产生利润表里的营业收入,并产生相应利润(利润表里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是核心利润),还会带来现金流量表里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资产等产生利润表里的投资收益等,还会带来现金流量表里的投资活动收到现金等。
但是,企业的资产通过人力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只有设计恰当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才能使得散布在不同时间、空间及不同存在形态的资产组织起来,产生相应的效益。
但人力资源并没有被列入资产中。
企业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整体的合作关系,将表现出不同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的财务业绩也会因人力资源的组合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请读者特别关注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变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和财务绩效的影响。
4.企业业务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所形成的业务资源
企业业务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往往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上表现出来,也会在企业与上下游关系上表现出来。
在行业内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企业,往往在上下游关系管理中占据主动地位,即这些企业更容易获得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给予的商业信用,从而节约大量经营净现金;反之,在行业内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往往在上下游关系管理中占据被动地位,即这些企业很难获得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给予的商业信用,从而在上下游的交往中需要占用大量资金,甚至需要债务融资来支持经营活动。
下面看一下美的集团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美的集团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上表的部分数据显示,美的集团2020年营业收入比2019年有所增加。
第一,销货收款情况。
在营业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我们看一下企业销货收款和购货付款情况的变化。
先看一下与收款有关的债权、债务项目有哪些,整体规模反映了企业是如何销货收款的。
与美的集团销货收款有关的债权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与合同资产,在2020年12月31日上述债权之和(读者只需要注意总规模就可以了,可以百度一下相关项目的内涵)约为454亿元;与企业销货收款有关的债务项目包括预收款项和合同负债,在2020年12月31日上述负债之和约为184亿元。
从相关债权规模与债务规模的比较来看,企业的债权规模远大于债务规模,说明企业是以赊销为主的。
我们再来看看年末与年初债权规模、债务规模的变化。
在2019年12月31日,与企业销货收款有关的债权项目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与合同资产等债权之和约为310亿元,远远小于2020年12月31日的454亿元的规模。这说明本年度内与赊销有关的债权规模增加了144亿元,从而使企业债权的回收变缓。
在2019年12月31日,与企业销货收款有关的债务项目预收款项与合同负债等负债之和约为162亿元,小于2020年12月31日的184亿元的规模。这说明本年度内与预收款项有关的负债规模增加了22亿元,从而使企业预收款规模有所扩大。
一方面,企业的赊销债权在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的预收款项也在增加。但从整体来看,企业的赊销债权增加的规模远大于预收款项增加的规模。
结论:与营业收入应有的收款规模比,企业当年的赊销导致销售回款相应不足。
第二,购货付款情况。
与企业购货付款有关的项目包括存货、预付款项、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等。
先看一下美的集团预付款项与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之间的数量对比。在2020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的预付款项约为28亿元,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之和约为822亿元。可见,美的集团的购货付款是以赊购为主的,预付款项并不多。
再看看存货的规模与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之间的关系。在2020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的存货规模约为311亿元,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之和约为822亿元。
实际上,企业的存货并不都是外购进来的,因为在存货的账面价值中,还包括了生产中的折旧与人工成本,而这些并不会发生购货付款。
假设企业311亿元的存货都是外购的,也只需要欠账311亿元(我们忽略一些其他相关的税金和费用),但企业却实实在在地欠账822亿元!
一个场景出现了:
假设第一天企业采购了822亿元的存货,但没给销售方支付货款,全部货款将在几个月以后支付(我们忽略一些其他相关的税金和费用)。这样,在账上和报表上的对应关系就是:存货是822亿元,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之和是822亿元。
假设企业卖出去了511亿元的货物,那么账上和报表上的存货就降到了311亿元,就出现了311亿元存货对应欠账822亿元的关系。
这就是说,企业的购货付款速度整体上是低于存货周转速度的:货物都卖出去了,相关的购货款还没到支付日期呢!
这就是说,企业对供应商具有极强的购货付款优势。通过这种优势的发挥,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就比较充裕了。
更厉害的是,企业年末的存货比年初降低了13亿元(年初约为324亿元),但年底的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又增加了很多(增加了158亿元)!
这说明,在2020年12月31日,企业通过对供应商加大负债的方式,使得企业在赊销债权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相当充裕。
这就是美的集团整体的竞争优势与业务资源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5.企业研发自创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销售活动和自主研发都可能使企业出现表外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销售活动会产生表外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形象、消费者认知以及消费者的某些消费所带来的流量资源等。
企业的自主研发也会产生一些表外的无形资产,如专有配方、专有技术等,甚至企业的文化、内控体系等都是企业表外的无形资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部分表外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大。
讲到现在,本节就要结束了。
本节讨论的内容是要告诉大家,一家企业的资源,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在表外。当企业出现股权交易的时候,表外资源的考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