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我们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讨论,本节我们对资产里面的“雷区”进行讨论。
很多读者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过程中,首先关心的是自己投资的安全性,其次才是效益性。
所谓投资的安全性,就是自己投出去的本金要能够安全回来;而效益性则是在一定的投资规模和时间之内,预期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所以,经常有投资者问我:企业的“雷”在哪里?
现在我告诉大家:“雷”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资产里面。
简单地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雷”在资产里面的反映就是不良资产。
当企业的资产出现价值减损或者在企业中发挥预期效用的能力持续下降的时候,企业的资产就出现了不良化的倾向。当资产的不良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的“雷”就出现了。
容易出现“雷”的资产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交易性金融资产出现价值减损
从概念上来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
在现在的信息披露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上看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是随着企业持有的投资价值的市场波动而变化的。
例如,企业在某年的12月1日花费100万元购买股票进行投资。到当年的12月31日,企业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了,价值达到了230万元。这时候,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就不再是100万元了,而是230万元。这多出来的130万元,就是企业持有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记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你可能会说:这个利润够虚的。
实际上,这个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就是一个让人高兴的数字,无任何可支配的意义。
你可能会问了:如果这个企业所持有的股票投资在当年12月31日跌到了30万元,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这时候,我们就会说:这是一项有“雷”的资产。
如果企业所持有的股票投资在当年12月31日跌到了30万元,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就会是30万元,而跌掉的70万元就将作为公允价值损失记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当然,企业持有不同种类的多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涨价,有的可能跌价,最终涨价和跌价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净额就是利润表上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我们来看一家企业的情况。
上市公司云南白药账上长期有大量闲置的货币资金,企业为了让这部分资金升值,就经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票、债权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我们看一下云南白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云南白药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云南白药在每年年末都持有不少交易性金融资产,且剩余货币资金很多。在2019年末和2020年末,云南白药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出现了增值,直接促使当年的营业利润提升。
再强调一下,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都不是企业真正的盈利或亏损。企业是否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上获得利润或发生亏损,最终要看企业出售相关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出手价格。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2021年10月26日,云南白药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发布后,很快就出现了“云南白药炒股巨亏15亿元”等非常吸引眼球的报道。
云南白药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的相关信息如下(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云南白药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
原来,所谓的“炒股巨亏”并不属实:企业发生的是持有损失,还没有出手。当然,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出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损失是要计入利润表的,从而对营业利润造成冲击。
虽然企业的损失还没有最终落地,但出现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度跌价的情况应予以高度关注,如果企业所持有的投资市场表现一直不好,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亏损是早晚的事。
2.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出现减值
应收票据是由付款人或收款人签发、由付款人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的一种书面凭证;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一样,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
由于应收票据可回收性更强,在资产方的排序上,其排在应收账款前面。
其他应收款则是企业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的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债权,如企业被大股东占用的资金、企业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企业向有关单位临时拆借出去的资金等都属于其他应收款。
当上述债权难以回收时,企业就可能“爆雷”了。
我们看一下乐视网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2017年的“爆雷”情况。
2017年,乐视网的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减值处理,其中坏账损失(就是发生在各项债权上的损失,不只包含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约为60.94亿元,而在2016年,该项损失为3.16亿元。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企业披露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较为详细的信息如下(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乐视网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
上述数据显示,在2016年以前,看似一切正常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突然在2017年集中出现减值问题。如果说企业的各类债权出于各种原因出现回收金额小于债权规模的情况较为正常的话,那么企业在某年集中处理债权减值问题,则要么意味着企业的债权质量早就下降了,只不过此前没有进行相应处理,要么就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形成的时候本身的销售活动就可能存在不实因素。
乐视网出现这么大的债权减值就是“爆雷”。
所以,对于那些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投资者要高度注意债权回收的可能性。
3.存货减值
存货主要是指为了生产、销售而存储的货物。
当企业存货过多、不能往市场上售出的时候,企业的存货就出现了积压和减值问题;当企业的存货因市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而导致销售价格低于账面上的成本数据的时候,企业的存货也会出现减值问题。短时间内发生过高的存货减值,将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大的冲击。这就是存货“爆雷”。
我们看一下康美药业的存货在2020年的“爆雷”情况。
2020年,康美药业的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存货减值处理,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就是发生在各项存货以及合同履约方面的损失)约为204.83亿元,而在2019年,该项损失为5.56亿元。
存货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大规模的减值损失呢?企业披露的较为详细的信息如下(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康美药业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上述数据显示,在2019年以前,看似一切正常的存货突然在2020年集中出现减值问题。
企业对此的说明如下(摘自康美药业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
有关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说明:
(一)中药材-存货跌价准备
本年计提中药材存货跌价准备1 965 046.47万元,其中,根茎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 352 739.31万元,矿物类计提跌价准备22 046.41万元,滋补类计提跌价准备590 260.75万元。计提的依据说明如下:
① 数量的确定。公司于2020年11月26日正式启动对账面上存货中所涉及的中药材存货开展专项清查工作。与此同时,揭阳公安机关开展相关调查取证工作。在核实过程中得到揭阳公安机关、专业机构以及农业专家的支持,对该存货进行全面实盘,本次采用全盘的方式确定数量,并登记造册完善铭牌信息。鉴于存货等资产一直处于扁平化管理中,相关知情人员甚少,存货存放点多、面广,清查工作难度大。截至目前,揭阳公安机关有关侦办工作仍在进行中,待相关侦办结论出具后进行最终判断。
② 质量确定。一是根茎类和矿物类存货。该类存货包装上的铭牌信息不全,不符合药典对药材的管理规范。经详细研讨并与多方机构协商,确定根据存放地点分别作为一批次样品统计。相关抽样工作遵从《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之“药材和饮片取样法”,采用大样本(超过1000件)抽样原则进行随机抽样。最终抽取获得的代表性样品送到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以检测机构的鉴定报告作为判断药材质量的标准。二是滋补类存货。通过对库存清点数量、称重封袋,采用经验鉴别、特征描述比对、DNA检测等方法,最终抽取到代表性样品,用于第三方检测机构DNA检测,以检测机构的鉴定报告来推断该存货的品种及质量等次。
③ 市场价格的确定。一是根茎类和矿物类存货。这些存货属于大宗药材,大宗药材一般要经过多次的交易和流通,才能到达中游的生产厂商或下游的消费终端,具有流通渠道长、交易成本高、价格易波动等特点。该类存货的调研价格是大宗药材批量销售价,目前国内药材批量交易主要集中在河北安国药市、安徽亳州药市、四川荷花池药市、广西玉林药市等各大中药材市场。相关人员走访亳州中药材市场、荷花池中药材市场进行询价,委托行业专家询价,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等公开数据询价,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进行价格比对确定其合理的价格。二是滋补类存货。这些存货的生长对气候环境的依赖性强、产地少,难以再生、生长周期长,使其具有较高的稀缺性,其流通模式不同于大宗药材,一般不被用作中成药的原料,而是直接加工成滋补品销往消费终端。由于该类存货较为名贵且属于小众市场,未发现批量销售的市场案例,通过咨询行业内专家了解价格、天猫网等网络询价、走访普宁中药城等传统贵细药材市场询价,多方面结合判断出合理价格区间。
评估公司通过上述工作安排获得基础资料后进行估值测算,目前仅出具了初步评估报告,正式报告仍需进一步细化分析。存货减值原因较多,包括公司前期存在存货的管控不善,根茎类和矿物类存货混杂较多,完全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的药材不多,未达药典标准的只能作为药厂提取物或日化产品的工业原料;以及经专业机构鉴定和农业专家判断现有的滋补类存货品种与原登记的品种存在差异等。至报告日,揭阳公安机关相关案件侦办工作仍未结束,基于审慎性原则公司将初步评估值作为盘存价值,账面值和评估值的差额,暂作存货减值准备处理。待有关侦办结论出具后,再做相应的处理。
(二)医疗器械-存货跌价准备
本年计提医疗器械存货跌价准备67 002.06万元,计提的依据如下:
① 已取得续签经营协议的产品线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② 已经签订回购、处理协议的产品线,按约定赔偿金额与成本差额计提跌价准备。
③ 代理的进口产品线,国内没有厂家,无法退货的,全额计提跌价准备。
④ 产品线效期一年内全额计提跌价准备,效期一年以上按新签订的同类合同约定的赔偿比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⑤ 期后已经销售亏损的产品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⑥ 不合格品库产品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看上去企业的解释还是比较认真的,但问题是,年初账上的存货质量就没问题吗?
与债权减值一样,如果说企业的各类存货出于各种原因出现销售金额小于存货账面金额的情况较为正常的话,那么企业在某年集中处理存货减值问题,要么意味着企业的存货质量早就下降甚至于实物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此前没有进行应有的处理,要么就是企业的存货在形成的时候本身的账务处理就不正确。
康美药业这么大的存货减值就是“爆雷”。
所以,对于那些存货规模越滚越大、周转缓慢的企业,我们要高度注意存货的质量。
4.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方股权,并且具有长期持有性质。
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既包括控制性投资,也包括非控制性投资。而在合并报表上,长期股权投资仅包括非控制性投资。
应该说,长期股权投资具有一定的战略意图:如果是母公司报表中的控制性投资,投资对象一般应符合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果是合并报表中的非控制性投资,投资对象也极有可能是企业未来准备发展的方向。
但是当被投资对象的盈利能力出现严重下降且不能逆转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就可能是“雷”了。
下面我们看一个关于股权投资减值的企业。
2021年3月19日,上市公司罗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顿股份”)发布了《关于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主要内容为:
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相关会计政策等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资产现状,本着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参股公司德稻(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稻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一)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原因
通过对德稻资产期末财务报表的判断,其所投资的银杏树信息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杏树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发生较大减值。银杏树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等业务,致力于解决银行跨行、跨境的现金管理等问题的软件开发。至2020年底,银杏树公司已终止相关业务的后续开发,前期投入的大量研发成本,未能留存相关研发成果,且随着公司研发人员的离职,公司人员也基本遣散,之前投资已无价值,银杏树公司实际账面价值已资不抵债。因此,德稻资产可以确认该长期股权投资已发生全额减值。德稻资产计提该减值后,其账面已资不抵债。经充分考虑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公司拟对德稻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作减值处理。
(二)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金额
根据公司会计政策及相关规定,公司对期末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减值测试。经测试,本次公司拟对德稻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减值金额为30 410 452.18元。
(三)本次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次公司对德稻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将导致公司2020年度财务报表资产减值损失增加30 410 452.18元,减少2020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 410 452.18元。
(四)董事会关于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合理性的说明
公司本次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资产状况,有助于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从公告的内容看,这是一个“投资套投资”所引起的长期投资减值问题。
首先,德稻资产是罗顿股份的持股对象;然后,德稻资产又投资了银杏树公司。从亏损的传导机制来看,首先是银杏树公司资不抵债,导致德稻资产资不抵债,最终使罗顿股份出现投资减值。
问题是:银杏树公司的资不抵债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还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如果是较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罗顿股份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是不是可以更早一点?
5.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无形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都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技术装备的,也就是提供硬件支持的,只不过在建工程是潜在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是那些没有一定的实物形态、企业可以长期利用的资产,包括企业购买的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
下面我们看一下上市公司长安汽车过去几年的情况(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长安汽车各相关年度财务报告):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长安汽车自2015年以来,每年斥巨资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除了2020年,2015~2019年长安汽车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净额逐年走高,在建工程持续维持在较高规模。
应该说,企业的这些活动增强了其经营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但是,如果你看一下企业各年营业收入的数据就会发现,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增长与营业收入的关联度并不大—企业的能力建设与市场的拓展很难体现出关联度。
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与企业的营业收入长期处于关联度较低的情况,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很快就会发生。
果然,2020年的年度报告中,长安汽车对上述三项资产计提了减值损失,如下所示(货币单位:人民币元。资料来源:长安汽车各相关年度财务报告):
我们虽然难以从数据上直接与特定资产相对应,但经营资产如果不能推动营业收入持续增加,就会逐渐沦为不良资产,哪怕它的物理质量非常好。
6.商誉
你如果关注资本市场的话,一定会经常听到“商誉”这个词。
商誉是什么呢?
我告诉你:商誉是企业在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所形成的额外代价。
什么是额外代价呢?
假设一个被收购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就是资产减去负债,也叫股东权益)是10亿元。如果你想获得这个企业的控制权,就要收购这个企业。
在收购前,一般需要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假设这个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公允评估价值是15亿元,而收购方愿意出价40亿元购买这个企业的全部股份。在收购方支付40亿元收购款的情况下,就产生了超过被收购企业公允评估价的25亿元,这25亿元就形成了收购方合并报表里的商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实际上,出现商誉是正常的。如果一个被收购企业具有特别强的盈利能力,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公允评估价会忽略掉一些对未来特别有用又难以作为资产估值的因素,比如上下游所形成的业务网络、企业长期积累的商业形象以及其他一些难以单独量化的因素,而这些都属于被收购企业原来的股东。
所以,在收购过程中出现并购商誉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什么?不正常的是过高的商誉。
商誉怎么就是过高了?只要被收购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被高估,商誉就有可能过高。
如果一家企业在收购另外一家企业的过程中产生了商誉,说明在收购的时候买方很看好被收购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但如果被收购企业未来没有达到收购时预期的盈利水平,商誉就不值那么多了,就要进行减值处理了。
过高的商誉减值就是“雷”。
下面我们看一个高商誉收购又很快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的企业。
2018年5月14日,上市公司蓝帆医疗获得了CB Cardio HoldingsⅡLimited及CB Cardio HoldingsⅤLimited 93.37% 的股份从而完成了收购。
此项收购直接产生了5 947 679 342.23元的商誉,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商誉的价值比投资规模还大。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企业对极高商誉收购的解释是:大额商誉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按照收益法评估的CB Cardio HoldingsⅡLimited及CB Cardio HoldingsⅤLimited的整体价值远远大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看样子这个被收购企业未来的业绩可期。
后来呢?
蓝帆医疗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对当年这个并购所产生的商誉进行了减值处理,直接减少的商誉价值为1 755 036 813.34元。
当年说好的盈利前景呢?
蓝帆医疗在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说明中,披露了被收购企业的业绩承诺和实际业绩情况:
注:上述资料根据蓝帆医疗2018年年度财务报告和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整理。
原来,被收购企业前两年表现尚好,但在第三年突然就不行了,盈利能力显著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收购方蓝帆医疗认为被收购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远远不及预期,因而商誉出现了巨额减值。
请注意:很多导致高商誉并购的业绩承诺经实践证明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对高商誉收购保持高度警惕:一不小心,商誉将导致企业发生巨额亏损。
讲到这里,本节就要结束了。
在本节,我向读者指出了可能出现“雷”的重点资产区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雷区”经常出现在本节指出的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