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首绣林山记(1 / 1)

明代散文 雷群明 882 字 3个月前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约结不舒。至西陵以下①,北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滮滮涆涆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⑤,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陟其颠,望江光皓淼⑥,黄山如展旆,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⑦,何以异此哉!”

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绨锦⑧,故名。其下,即刘郎浦。

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注释】

①西陵:即西陵峡,又称巴峡。长江三峡之一,长一百二十里,以险峻着称。 ②崿(è恶)崿:高峻的样子。 ③汗汗田田:形容水势盛猛,声音宏大。 ④滮(biāo标)滮涆(hàn汗)涆:凶猛盛大的样子。 ⑤兕(sì四):野牛,或谓即犀牛。 ⑥皓淼:形容江水白亮而宽广。 ⑦坎壈(lǎn览):困厄不得志。 ⑧“玄德”句:指刘备招亲东吴之事。

【作意】

描述绣林山水石相激的壮观情景,抒发不得志文人的不平之气。

【鉴赏】

石首在湖北公安东南,绣林山在长江南岸,正当北来的浩淼江水。其最大特点是水石相激,形成壮丽景观。中道此文,题为游山,却从江水写起,是其一大创造。为了突出绣林山的中流砥柱雄姿,文章极尽蓄势之能事。它以拟人化的笔法,写长江水出三峡之后所向披靡的浩大声势,以“当之辄靡”四字形容得淋漓尽致。江水挟数百里**(书为人)之威,至此忽与石遇,令人不禁为石之命运担心。而作者则对水石之争,作了详尽的描述刻画,犹如两军对阵,写得惊心动魄,热闹非凡。江水仗着其数百里无所阻挡的威势与力量,声势浩大地向山石发起一次次猛攻,如剑戟,像虎兕,乱刺乱咬,要把石头劈成一块块碎片,咬成一个个洞穴。山石似乎抵挡不住。但绣林山的石头则特别坚硬,勇敢地迎战江水,千万年来,只不过被江水损伤皮毛而已,而根本伤不了它的筋骨,终于成为中流砥柱而为万世所依赖。

人常说,水滴石穿。坚硬的石头往往会败在柔软的水的手下。但是,中郎此文则得出相反的结论:石常胜而水常不胜。这是他独具慧眼的发现,实际上是他一种独特心理的反映。他二哥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说他的诗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于此亦可见一斑。

接下来写他与朋友登山的情景及感受,似是从一个悠远的记忆中走回到现实世界。言虽简,意却甚赅。先写其山顶眺望,展示的是一幅鸟瞰图:江水皓淼,必是在阳光照耀之下;形容黄山如一面展开的旗帜,也是一种奇思妙想。接着写的是近景:走到山下,各据矶上一石而坐,此时山水的浩**气势均不易感受,而突现出来的却是它们的细部,且是由声音而形状,继续发挥其水石相激、水常败而石常胜的理论,更进一步提出石经水冲击之后的益处:形状有如古朴的钟鼎,颜色好似绚烂的云霞,而花纹恰像篆籀文字,石头变得更妩媚、更漂亮了!水石相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这也是一种超出常人的看法。其实,上面所有这一切的描写,只是为后一句感叹张本:不得志的士人,就像遭到水浪冲击的山石,不但可以为砥柱,而且可以激发出永垂后世的文章!难怪他会对山石搏水生出这么些“怪论”来。这大概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无奈的安慰吧!

最后补叙山的得名之由与同游者的名单,使文章显得更为完整。按常规,他的文章应抓住山之得名这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大加发挥,但他并没这样做,而只是一笔带过。可见,他的本意只是借题发挥,要写出心中的一段郁闷、一种感情罢了。

【补充说明】

袁宏道《叙小修诗》称中道“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正是一个“坎凛不平”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