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 公(1 / 1)

明代散文 雷群明 752 字 3个月前

刘 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③。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欤?”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④,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率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⑤,其如狙公乎!唯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

①狙(jū居)公:养猕猴的人。 ②部分:部署、分派。 ③什一:十分之一。 ④柙(xiá侠):兽笼。 ⑤揆(kuí奎):度量。

【作意】

以猴喻人,要求统治者御民有术,取之有道。

【鉴赏】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这是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定下的“规矩”。为了使这些“规矩”得以顺利地施行,统治者想了许多办法,概括起来不外文治和武功这软硬的两手。在他们的统治下,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变得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似乎统治者的剥削压榨乃是天经地义的。这时,如果有人站出来说: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是不合理的,惟有劳动者自己才应是主宰世界的主人!其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将是何等强大。

《狙公》这篇寓言就是用猴子从“昏而未觉”到在小狙的启发下觉醒的故事,说明了一个谁养活谁的大道理。当众猴“昏而未觉”时,只能逆来顺受地受“狙公”的摆布,每天早出晚归地替“狙公”干活,而且还有老猴子带队押阵。但它们得到的只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要进献给主人。倘若谁做不到,就要挨鞭子。这时的猴子们,只是“畏苦”,但不敢反抗,就因为它们在统治阶级思想的麻醉下,认为是自己理亏,“没完成任务”,受罚是当然的。

这样一个被颠倒了的理论被一个小猴子颠倒了过来。它以两个简单的问题,启发了众猴,使它们认识到,山上的果实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而与狙公毫无关系,摆脱他的奴役是完全正义的,合理的。于是牠们大胆采取了行动,冲破牢笼,走向自由。结果,不劳而获的狙公不但没有积蓄,而且只能冻饿而死。

寓言所揭示的是剥削无理、压迫无理的思想,但作者的意图则只是“以术使民”要有道可“揆”,即要求轻徭薄赋,不要竭泽而渔,反对的只是“赋什一以自奉”,并不是号召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吧。

孔夫子给统治者策划的治国之道,有一条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即所谓的“昏而未觉”,刘基借小猴而“开”之,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伟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从那以后,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使“昏而未觉”的人民觉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个课题直到今日也没有完成。

【补充说明】

徐一夔《郁离子·序》云:“《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着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郁离子》)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一时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辩博奇瑰,工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