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淳 中 童 谣①
新禾不入箱,②
新麦不入场。
迨及八九月,③
狗吠空垣墙。④
——《新唐书·五行志》
【注释】
①永淳——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时为682~683年。
②箱——这里指用以贮藏粮食的橱柜之类。
③迨——等到。
④垣墙——一种矮小的围墙。这里泛指农家住宅前的土墙。
【赏析】
这是一首被广泛征引的童谣。考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它产生于唐朝早期,对盛唐的黑暗面揭露比较大胆,二是它具有唐诗一般隽永含蓄的韵味。
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永淳元年五月,“自丙午连日澍雨,洛水溢,坏天津及中桥、立德、弘教、景行诸坊,溺居民千余家。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京师人相食,寇盗纵横。”这首童谣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生活的产物。
童谣描写灾后农村的凄惨悲凉景象,没有一般地铺陈受灾的场面,而是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剪裁,从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细节入手。“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禾,这里可以理解为夏秋收割的粮食作物的总称,麦,一般是秋种春收的。因此,这两句包含了从夏秋到次年春夏这样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里,灾情是越来越严重。两个“新”字,说明为饥饿所驱迫的人们对于粮食需求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多么强烈!他们早已没有陈粮,眼睛只能盯着新收的庄稼。而对新粮食的需求又是越来越急迫的,新禾虽然没有多余贮藏起来,至少总还是上了禾场,经过了必要的工序才用来裹腹,而新麦呢?饿极了的人们已经等不到上场,就在田里将它们捋食完了,当然,便谈不上入箱子收藏了。夏秋的收获季节,竟是这样一幅凄凉的图画,那么往后的日子将怎么过呢?童谣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虚写实,以写景代写人,给人以充分想象(书为像)的余地。“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展示的是一幅凄清荒凉的图画:空旷寂寥的农村院落已经绝了人烟,只有几只瘦骨伶仃的狗对着垣墙在吠叫。人到哪里去了呢?童谣没有直说,但读者不难想象(书为像):他们不是已经饿死成了饿狗的腹中餐,就是逃亡他乡了。这幅图画是多么的怵目惊心、多么的惨不忍睹!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王朝之一,而唐高宗时又是唐王朝兴盛的时期,就在这样的时期里,居然也会出现如童谣所描绘的惨景,那么,在更多的不如这一时期的朝代里,劳苦人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就可想而知了。这恰恰正是这首童谣给我们留下的言外之意的启示。
从艺术上讲,这首童谣有点像王维的诗,它也是“诗中有画”,不过,这画不大能带给读者浓郁的诗情,而是一幅使人心情沉重的伤心图。
【今译】
新禾稀少难入箱,新麦失收难上场。等到今年八九月,只剩瘦狗吠垣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