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的智慧结晶(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1111 字 3个月前

一代伟人,都有他们走过的足迹。

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一样的有他们的生老病死,有他们的是非功过,有他们的辉煌业绩,也难免没有缺点错误。古人早就说过:“圣人之过,如日月之蚀。”既肯定了圣人之“过”无损于圣人的光辉,又指出了圣人之“过”难避众人的耳目。真是说得太好了。

圣人有“过”不让人说,并不能使“过”变成不存在;有“过”而让人批评指出,从而得以改正,则于圣人于百姓,都是一件大好事。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毛泽东熟读古书,早年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年少气盛时,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后来,他也没有忘记这个道理,多次说过,如:“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不让人讲话,难免有一天会垮台。”可惜这时候,他多半只是针对别人说这些话而忘了自己也在这个真理的约束之内。所以,他企图用不让人讲话,尤其是不让人批评自己的办法来维护自己的“—贯正确”时,他已经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那么“正确”了。

有了错误而不让人说,更谈不上改正了,继续一意孤行下去,就演出更严重的错误。作为普通人,它的危害性可能只及于一身或周围的小范围。但是,当它发生在像毛泽东这样的革命领袖身上,其危害性就严重得多了。在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中,我们看到,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是多么怵目惊心的事实:

反右派斗争,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达五十五万人,“这个数字,为当时全国知识分子总数的九分之一左右”,“包括被株连的家属就是几百万人”(第二三八页)。

一九五八年,“三面红旗沸腾了半年,一大堆问题便接踵而至: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全面紧张,浮夸风、瞎指挥风,共产风等泛滥成灾,农村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第二四九页),“损失约一千二百亿元”(第二九五页)。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反“右倾”,“全国有三百几十万人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九六○年继续坚持盲目跃进,使国民经济更加紧张,社会生产力受到进一步破坏。因此,造成了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第二五二页)“饿死成千万人”(第一六○页)。

“文革”十年中,“党章,宪法遭践踏,党的正常生活遭破坏;政治局、国务院名存实亡;三十名政治局委员打倒二十七人;书记处十七人打倒十四人;十个元帅,除病故,休养的和林彪外,全部被打倒或靠边站。”(第一六三页)仅经济损失即达“约五千亿元”(第二九五页)。

诚如作者所说,毛泽东“这位曾经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危难、希望和力量的伟大人物,在他晚年长时期中,确实犯了很大的错误,给他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也为他自己造成历史的悲剧”。

对这位伟大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尤其是对他后期“左”的错误思想的探索,李锐同志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大胆地、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错误,又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科学态度。当他批评毛泽东“左”的错误时,不是简单地进行指责,而是将毛泽东置于历史的环境中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他细致地描述了毛泽东“左”的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又从“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现行体制的障碍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负效应”、“个人崇拜与标新立异的心态”、“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实用的教条主义”等主客观方面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原因,甚至还独具慧眼地注意到了毛泽东性格与气质方面的原因。这种分析,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易于为更多的后人引为鉴戒。

的确,“当代中同和每一个大陆的中国人,同毛泽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胜利与失败,正确与错误,前进与后退,欢乐与痛苦,乃至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等,都是同毛泽东分不开的,真是荣辱与共,生死与共。毛去世已十六年了,他的光辉——毛泽东思想仍照耀着我们,可是他的阴影——晚年‘左’的错误思想也还笼罩着我们”。我们要从这个笼罩我们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除了认真而科学地评价毛泽东之外,也应该以之为鉴,指导今天的工作。用过去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不要只是当作局外人、评论者。即使不能直言敢谏,至少像毛泽东大跃进提倡“密植”高产时,有的着名科学家出面来为之作“理论上”的论证,“文革”大革文化命时,有着名的文化巨人来带头说自己的书一文不值,全要烧掉这一类的为错误思想推波助澜的事不要再发生,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幸甚!我们的人民幸甚!

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他的研究,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他的尊敬之情。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观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三六页)我们今天能够公开评价他的功过,这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我们比前人高明。正如李锐所说:“历史是最公正的。百年千年后的历史,必然会同我们现在一样,公正地景仰地看待毛泽东,像后人对待古圣先贤一样,从他身上,从他的言行中(不论正确与错误),吸收养料,推动历史前进。”(第三二六页)重要的是,作为后人,要正确对待这宗遗产,把它化为宝贵财富。对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要有一个清醒的科学的认识,“这样就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可以使我们党和国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