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各式各样的“大奖赛”可谓层出不穷,但似乎都带有较强烈的“经济”气息,所以也没有好好关心过。最近,看到《广州日报》等单位发起的“藏书与利用”大赛,也许是职业与身分的关系吧,却觉得别开生面,耳目为之一新。
广州,近来被人们认为是个“商业化”的城市,似乎那里的人只顾赚钱,不重文化。但去年的全国书市已经打破了这种偏见;现在,这种“藏书与利用”大赛,又再一次证明了广州人的追求。其实,赚钱与读书本不矛盾,而应是相互促进的。广州人大概已经弄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次参加大赛的绝对人数虽然不多,但代表的层面却很广,有学者,有工人,有学生,甚至还有未满三岁的小朋友;参赛者中,藏书最多的达三万多册,最少的也有三百多册,人均藏书一千六百七十五册,作为个人,应该说是颇为可观的了。
尤为可贵的是,“大赛”不仅比藏书,而且比利用,真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买书、藏书,是为了学习和利用,而不是为了装样子或为藏书而藏书。参赛的学者组成员,人人都有几十万字的着作,正是他们利用藏书的成果之一。可惜的是,利用藏书发展生产、促进工作、振兴经济的例子还没有好好挖掘,以至于,人们看到的是丰富的藏书与寒碜的家具的家庭,未免令藏书或想藏书者心寒。如果多一些“读书致富”的例子,人们的藏书积极性也许会更高些。
愿藏书和利用书的人们多些,更多些。
(1992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