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南京公干,寄宿于南京大学。下车时,见校门口的马路人行道上,有一长溜名副其实的地摊书——书籍杂志就直接“摊”在“地”上,虽不甚雅,却很醒目,挑选起来十分力便。也许因为摆在高等学府门前的关系吧,书的内容是很“干净”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文革”时的“红宝书”,那时是讳言“买”,而要说“请”的,现在虽也同那些言情、武侠之类的书放在一块,却是身价大不一样:别的新旧书最多卖个八折,而这些“红宝书”则起码翻了好几个倍,连那时用红塑书皮套着的《读报手册》显然也“抖”了起来,一本索价在五元以上。
与摊主聊聊,他是个中年汉子,倒也爽气。他说:“这些书早已绝版,现在成了‘文物’,当然要贵一点哪。‘文革’我们都经历过,有很多创伤,难以忘记,但现在的青少年却很觉得稀奇。有些人来买,大概也不一定是读,就是冲着稀奇来的吧。”他还告诉我,“文革”时的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照片,现在都成了许多人的搜集对象,价钱也翻得很高。听那口气,似乎与当前的“红太阳”现象有关。而前一阵,关于“红太阳”歌曲带的流行引发出许多议论,’有说是“怀旧”的,有说是“对当前流行歌曲浅薄的不满”的,也有说是“好玩”、“稀奇”的,似乎也没有定论。
由此想到,“文革”作为历史,已经过去,但这段历史应该如何以真实的面貌留在“史书”上,留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首要的,应该有一本或一套书,告诉我们的青少年后代,“文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千万不能让他们在心目中仅仅留下“稀奇”与“好玩”而已。
(199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