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尺寸:每扇门长58.1厘米,宽46.5厘米
出土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代墓群M6号墓室
馆藏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供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主讲人:周文訸
石刻墓门的出土
198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文物普查队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苏步井乡窨子梁发现了两座被流沙覆盖的古墓葬。之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派人复查,确定是一处唐代墓群。1985年6—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这两座古墓展开发掘工作,在两座墓葬周围打了数十条探沟,又探出四座墓葬。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分别将它们编号为M1-M6。
在清理M6号墓室时,专家们发现了两扇石刻墓门。每扇门均呈长方形,长58.1厘米,宽46.5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板皆保持原状,出土时紧闭并用铁锁牢牢锁住。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上面清晰地刻画着人物的图案,当考古专家们仔细观察它所表现的内容时,感到非常惊讶。
两扇石门上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刻画出两名男性舞者,粗眉卷发,深目高鼻,肩宽腰细,体魄健壮,舞姿健美,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他们上身穿圆领紧身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脚蹬长筒皮靴,各自踩在一小圆毯上,两人对舞,舞姿不同:左边的舞者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在小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微微上举,右臂弯曲至头顶;而右边的舞者则是右脚站立在圆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举到头顶上方合拢。两人都手举长巾,仿佛在鲜明激昂、扣人心弦的鼓点中熟练挥旋,充满欢乐的生活气息。四周浅浮雕有卷云纹,使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巧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舞姿热烈奔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专家认为,两扇石门上的画面所表现的正是1000多年前流行于大唐盛世的胡旋舞。胡旋舞是昭武九姓中的康国作为贡礼献给李唐王朝的,正式的称谓是“康国乐”,以其疾速的节奏、连续的旋转和艳丽的胡服征服了无数观众。一直以来,关于这种舞蹈都只有文字记载,并未发现实物资料。这件石刻墓门的出土,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还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胡旋舞的魅力。
左边的舞者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在小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微微上举,右臂弯曲至头顶。
右边的舞者则是右脚站立在圆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举到头顶上方合拢。
根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也就是公元700年,墓志中使用了许多武周时所造的字。从志文“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等清楚得知,墓主人为月氏人,姓何,正是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志文还记载墓主人“终于鲁州”,也就是今天宁夏灵武、盐池两县界内。
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是隋唐时期活动于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其祖先最早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泽。汉初,为匈奴所破,向西逃亡逾葱岭至河中之地后,建立康国、米国、何国、史国、曹国、石国、安国、火寻、戊地九国,中国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唐代又称“九姓胡”。
粟特人擅长经商,和中国通商很早,北朝以来,通过丝绸之路,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掌控着国际贸易活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中叶平定西突厥后,这九个国家臣服于大唐王朝,随后开始了与中原汉人的融合,其中的几个国家成为一些中国姓氏的起源。
1982—1987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相继发掘隋唐时期的墓葬九座,其中六座为中亚史姓家族墓,他们是徙居固原的“昭武九姓”中的史国人,这是丝绸之路文化在宁夏的见证。
胡旋舞的艺术魅力
据《旧唐书》记载,胡旋舞主要来自中亚“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唐代传入中原,非常流行,因舞者旋转如风而得名。据统计,《全唐诗》里有描写胡旋舞女的诗共21首,从王维到白居易,几乎贯穿整个唐代。
白居易曾在《胡旋舞》一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诗中描写的胡旋舞者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像雪花在空中飘摇,像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显得逊色。整首诗将胡旋女左旋右转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的扣人心弦的舞姿描述得入木三分,让她们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
岑参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也是一首出色的胡旋舞诗,诗中描写了舞女的曼妙,其舞姿的矫健刚劲,以及音乐舞蹈所产生的边塞意境。元稹在《胡旋女》一诗中也形容舞者在起舞时转速非常快,快到观众几乎看不出她的脸和背,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胡旋舞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
胡旋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风靡一时,学跳胡旋舞在京城长安成了一时的风尚。进入宫廷后,这种舞蹈更是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他,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有一次,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翩翩起舞,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槌,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破了。安禄山晚年十分壮硕,“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需要两名随从自左右两边架着他的胳膊才能正常行走,但鼓乐声一响起,他又旋转如风、身轻如燕。由于胡旋舞赢得了皇家的青睐与推崇,从而成为大唐最为流行的舞蹈之一,大约50年长盛不衰。
从白居易、岑参和元稹的诗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共舞。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彩塑舞女造型与这件胡旋舞石刻墓门上舞者的造型也基本一致。关于男性胡旋舞者的实物资料却不多见,因此这件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门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件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门反映了唐代工匠高超的石刻造型艺术手法,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是大唐文化极度繁荣时的一朵艺术奇葩,折射出中、西亚乐舞对宁夏地区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流十分珍贵的遗物,也是宁夏曾经作为丝路要塞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背景的实物见证,揭示出宁夏在北方国际商贸中的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