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 南朝神兽 南朝地下王国的“守门人”
国宝小档案
年代:南朝(公元420—589年)
尺寸:高约120厘米
出土地:丹阳地区
馆藏地:震旦博物馆
供图:震旦博物馆
主讲人:寻婧元
如果您来到震旦博物馆,不用走进大门就能远远地看见一位特殊的“门卫”,这是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神兽,今天我就和您一起认识一下这位特殊的“守门人”。
这件南朝神兽以超现实的动物形象为基本主体,然后在身上附加了翅膀;昂首挺胸,颌下须髯垂胸,在它的前胸、下腹部又雕琢出横隔纹,用以凸显它强壮的肌体。它姿态威武有力,特别是工匠对其颈部及臀部的弧线处理,使其身体线条形成富有张力的“S”形,给人以蓄势待发、气势磅礴之感,真可谓形神兼备,体现着古代工匠“识材成器”的设计巧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带翅的神兽是中国古代经常出现的一类形象,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1923年,河南新郑郑国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上就已经出现了带翼螭龙形象。随后历经战国、秦汉,直到六朝,有翼神兽作为铜器、玉器、石雕中十分常见的装饰母题,一路演变发展,最终达到高峰。其中以东汉及南朝时期的石雕神兽最为典型。
南朝神兽的命名争议
在博物馆里,经常有来访的观众看到南朝神兽后提出疑问,比如:“欸?这个是不是貔貅啊?”“好像是应该叫辟邪吧?”“它到底是哪种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啊?”
其实有关南朝石雕神兽的命名,长久以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根据这些神兽的造型特点,它们经常被命名为辟邪、天禄、麒麟、狮子等,其中神兽头部“角”的数量是命名的关键要素,这样命名的依据主要来自历史文献的记录。但是如果仔细梳理历代文献,则不难看出这其中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命名方式。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巫弋山离国有桃拔。”桃拔是什么动物呢?三国时期孟康对“桃拔”一词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桃拔也被叫作“符拔”,一只角的叫作“天鹿”,两只角的叫作“辟邪”。但是《后汉书》中对这个动物的记载又是另外一种面貌,书中明确提到:“符拔形似麟而无角。”之后在清人假托宋人所撰写的《古玉图谱》中也提到了天禄及辟邪,不过它们又是另一种形象:“双角曰天禄,无角曰辟邪。” 近来,又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得出“辟邪”同古印度梵文的发音近似,推测可能这一名词为音译,实际就是指大狮子。
由此看来,天禄、辟邪、狮子等名词似乎都不能作为准确的定名。因此,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石雕还是选取“南朝神兽”这一名称。
探究南朝神兽的身世
就现在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大型石雕“有翼神兽”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在河南和四川地区均有发现。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及两晋时期则陷入了发展低潮,这和当时反对厚葬的政策相关。根据《宋书·礼志》的记载:“建安十四年,魏武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又记载了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晋武帝司马炎诏令:“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
一直到了南朝时期,这类神兽又重新复兴,不过在地域分布上同东汉时期不同,集中在南京、丹阳、江宁等地。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先后历时169年,而神兽的存在几乎贯穿南朝的始终,其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也有区别。一般看来南朝早期的神兽在造型上有脖颈短肥、背脊平直,雕饰简朴的特点;而南朝中晚期的神兽颈部斜长,脊线曲转流动,雕饰繁密。所以从风格入手,震旦博物馆藏此件神兽应为南朝中晚期作品。
除了传统的风格分析,神兽的尺寸也是解读其年代的一个辅助线索。纵观南朝,独立完整的神兽基本在2~3米左右,少数能达到4米。而震旦博物馆藏神兽高度仅120厘米左右,实属特别。其实在南朝神兽中有三类小型神兽可以供我们进行比较:首先是“子兽”,这类神兽不单独出现,多依托于“母兽”腹部下方,雕琢相对粗糙。由于被“母兽”身体遮挡,“子兽”的背部刻画得相对简要;其次是“柱头兽”,这类神兽亦不单独出现,多站立于石柱上方,其刻画也相对简略,同震旦博物馆这件雕琢精美的神兽不甚雷同。第三类小型神兽是独立存在的,目前已知的数量不多,集中于丹阳地区,其中以烂石弄、巨竹村发现的最具代表性,观其风格、造型均与震旦博物馆馆藏神兽颇有相似之处,应是同一时期作品。而丹阳是齐、梁两国帝王的祖籍,古称“南兰陵”,因此齐梁的皇室去世之后陵墓也多修建于此。所以,震旦博物馆藏神兽的年代可以进一步定位至南朝齐梁年间。
南朝的大型石雕“有翼神兽”本来是放置于通往帝后、王侯等高等级墓葬前神道两侧的。后世唐人《封氏见闻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一般而言,伴随神兽组合出现的还有其他石质文物。就目前的发现情况而言,帝王级别以梁文帝的建陵保存得最为完整,其中包括神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石础一对;王侯级别则以萧秀墓为代表,包括神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两对。
同样是墓葬前神道两侧的神兽,帝后同王侯级别有着明显的区别:王侯级别的神兽均无角,而帝后级别的神兽则有角。且在分布上,单角神兽位于神道右侧,双角位于左侧。震旦博物馆珍藏的神兽头上装饰两角,因此可以认为其原出于丹阳地区,位于某齐梁帝(后)陵墓神道的左侧。
漂洋过海,回到祖国
那么,这件原属于南朝帝王的神兽,是怎么漂泊到上海震旦博物馆的呢?这要从10多年前纽约的一场拍卖会说起。2007年3月20日,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了一场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专场拍卖,这其中来自水牛城一家美术馆的拍品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它将20世纪40年代著名收藏家阿瑟·迈克尔(Arthur Michael)的捐赠送上了拍卖场。
阿瑟·迈克尔是一位化学家,本人喜好收藏,尤其对亚洲艺术偏爱有加,其收藏涵盖中国、印度、东南亚多个地区的青铜、陶瓷、石雕等。阿瑟·迈克尔的收藏“顾问”是著名的艺术史家费洛诺莎(Fenollosa),两人曾于1880年游历亚洲,其间费洛诺莎带领迈克尔接触了诸多的亚洲艺术品,震旦博物馆馆藏神兽很有可能是在费洛诺莎先生的建议下购得的。
1942年收藏家迈克尔离世,他将部分收藏捐赠给了家乡水牛城的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Albright-Knox Art Gallery),其中就包含了这件神兽,但是由于美术馆的展示和研究多以近现代欧美艺术品为核心,因此这件神兽基本上没有公开展出的机会。2007年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为了自身的发展筹措资金,决定将迈克尔先生捐赠的部分藏品委托苏富比进行公开拍卖。这在当时美国的博物馆界也引起了一番争议,当年的《华尔街日报》就此刊登了连续的文章进行讨论,最终此件神兽还是没能继续留守在水牛城,而是漂洋过海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中国,来到了位于上海的震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