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金缕玉衣 我国考古发掘的第一件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刘胜王后窦绾金缕玉衣长1.72米

出土地:河北保定满城县西汉封国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墓、刘胜王后窦绾墓

馆藏地:河北博物院

供图:河北博物院

主讲人:刘蕴泽

在这里,我要带大家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去揭开国宝文物金缕玉衣的神秘面纱。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掘

这还要从1968年的那个夏天说起。在河北保定满城县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上,一队解放军战士进行防御工事爆破施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经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同志现场勘察,确认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消息上报到中央,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组织实施发掘工作。

据考证,墓主人为西汉封国中山国的第一代王刘胜。刘胜是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元前154年被分封为中山靖王,在位42年。之后,考古专家们根据汉代君王和王后“同坟异葬”的规制,推测在刘胜墓的旁边应该还有一座王后之墓。经过勘察,果然在距离刘胜墓1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王后窦绾的墓葬。两座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而且都从没有被盗掘过。两墓各出土有一件奢华的金缕玉衣,更是震惊了世界。这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揭开了汉代玉衣的真面目,也让我们对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与赞叹。

在汉代文献中,玉衣也叫作“玉匣”。虽然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汉代之后便不为人所知了,十分神秘。直到满城汉墓的发现,刘胜金缕玉衣才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真实、完整的一套金缕玉衣,它的出土也是第一次对《史记》《后汉书》等有关金缕玉衣记载的真实性予以证实。

金缕玉衣的精湛技艺

这件玉衣长度为1.88米,是用2498片的玉片和约1100克的金丝制作而成。整件玉衣基本是按照人体的形状设计的,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离,就像制衣工人裁剪缝制的一件衣服。其中头部是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还生动地刻制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象;上衣的前片制成胸部平坦、腹部鼓起的形状,后片下端还做出了臀部的形状,这样穿起来更加贴合身形;左右裤筒是各自分开的,上粗下细,完全按照人的腿形设计;手套呈现握拳状,是整件玉衣之中制作最为精巧的部分,其中专家发现的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而且需要将100多片不同形状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状连缀起来,制作难度非常大;鞋的部分所使用玉片比较大,其中鞋底是由三块特制的大玉片组成,鞋帮还可以向两边打开,这样一来便于穿着。

如此精美的金缕玉衣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玉衣是汉代皇帝和显要贵族死后才可以穿的特殊葬服,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大量涌现。按照主人身份的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及丝缕之分。按照《后汉书·礼仪志》中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只能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不过西汉时期玉衣分等级使用的制度尚未规范,所以在刘胜及其夫人的墓葬中出土的均为金缕玉衣。

考究又精致的金缕玉衣制作起来,当然是一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首先,玉片想要贴合人体曲线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需要汉代的玉器“设计师”精心地设计和细致地加工,把玉料切割加工成不同的形状。玉料是从辽宁地区运来的岫岩玉,平均硬度在5.2度,与普通玻璃接近。古代没有机器车床,古人究竟是用什么方法锯片的呢?

从玉片的痕迹观察,有的是用圆片锯锯开的,有的是用直条锯锯开的。具体做法是用这种带有钢丝或圆形钢盘的工具来完成切割。不过钢丝是割不动玉的,因此工具上方还悬挂有壶,内盛解玉砂和水。混有解玉砂的水滴滴在玉石上,增加了切割工具的锋利度,这样来回摩擦就可以把玉料制作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玉片了。其中圆片锯的使用,说明当时已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了。切好之后的玉片,需要进行细致的磨制、抛光处理,使表面发出温润的光泽。

接下来就要在玉片的每一角穿出小孔,从遗留的钻孔痕迹看出当时有两种钻孔方法,一种为杆钻,一种为管钻,其中杆钻为大多数。杆钻和管钻都必须加砂研磨,制成小孔。

下一个步骤是编缀。编缀用的金线长度一般为4~5厘米,形状粗细不一。一种金丝横断面近似圆形,用于上衣和手套位置;另一种呈扁条形,两端搓尖,用于裤筒上;另外,还有很少的合股金丝,是用12条极细的金丝拧成一股做成的,其中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惊叹。一般金丝的做法通常是将金片剪成细条搓成丝,而合股的细金丝经过实验,可能是拔制的。这种柔软又有韧度的金丝非常适合编缀。而在编缀的时候,工匠还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方法,例如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等,周边还用织物或铁条进行锁边。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一件奢侈华丽的金缕玉衣就制作好了。

我们再来看刘胜的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这件极为罕见的女士玉衣长度为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制作而成。与刘胜玉衣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首先,上衣部分使用的玉片比较大,而且玉片之间不是用金丝编缀的,而是用丝织物粘贴在一起;另外,脸部制作得也更加精细,除了刻画出精致的眼睛、鼻子、嘴巴,还在头罩两侧做出了耳朵的轮廓。

玉九窍塞的完整出土

除了玉衣,满城汉墓还出土有完整的“玉九窍塞”,包括眼盖、耳瑱、鼻塞、口琀、**罩盒和肛门塞,是用来塞住人的九窍。刘胜和窦绾死后头部的下面放置有鎏金镶玉铜枕,造型精美,装饰华丽;手中各握有一璜形玉器;前胸和后背还放有玉璧。这些连同玉衣一起,都是汉代葬玉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玉器来进行随葬呢?因为古人认为美玉是山石的精华,凝聚了天地之精华,吞食可以长寿,佩戴可以辟邪,穿上玉衣便可以尸身不腐。所以,古人生前佩戴玉器,死后用大量的玉器进行随葬。

古代人民的不朽智慧

两汉时期,是玉衣发展的高峰期,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河北省除了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窦绾玉衣,还出土有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衣、中山穆王刘畅的银缕玉衣、中山简王刘焉的鎏金铜缕玉衣等。其中刘修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五代孙,其玉衣出土时已经遭到破坏,金丝早已被人抽走,专家重新打造了金丝,从而完成了修复。

此外,其他地区也先后出土有两汉时期的玉衣,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的玉衣;同样出土于徐州的东汉彭城靖王刘恭银缕玉衣,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汉代银缕玉衣。

用玉衣来殓尸,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事实上,刘胜和窦绾玉衣出土时,里面的尸骨早就已经朽烂,只有一些类似于牙齿的珐琅质和少量的骨渣保存下来。虽然王侯贵族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寄托没能实现,但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却流传下来,成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和精湛技艺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