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 1)

036 东平汉墓壁画 沉寂千年的古墓丹青

局部展示图

国宝小档案

年代: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尺寸:不详

出土地:山东省东平县境内汉代墓室一号墓

馆藏地:山东博物馆

供图:山东博物馆

撰稿及主讲人:蒋彬

当我们走进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展厅,会看到一组色彩精美、保存完好的彩绘壁画——东平汉墓壁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人生活的宴飨、歌舞、斗鸡、出行等场景,也有“梁高行拒王聘”“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的描绘,还有方相式驱鬼、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的再现。整体布局严密,构图精妙,繁而不乱,是迄今发现的山东地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它不仅填补了山东汉代壁画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亦罕有比肩。

汉画作品惊现于世

东平的历史文化悠久,尤其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地属东平国。现东平境内有大量汉代文化遗存,目前有52处遗址、42处墓地集中出现在汉代东平国都城周围。汉代墓葬有石椁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种样式,曾多次被发现的汉代壁画墓证明东平在汉代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流行在墓室中装饰壁画的风俗。

2007年,一座汉代墓葬群在东平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考古工作者经过勘探发掘,共清理了18座墓葬,其中有三座彩色壁画墓最引人注目。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尤其以一号墓壁画的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沉寂地下近2000年后,这批珍贵的汉画作品终于惊现于世。

一号墓,墓道西向,南北宽5.7米,东西长4.2米,高1.27米,面积达20多平方米。前庭后室,为夫妻合葬墓。整个墓室用大型石块垒砌而成,墓门门楣、立柱外侧为雕刻的画像,彩色壁画主要绘于墓室前庭。在前庭的顶部、西壁墓门两侧立板、南北两壁,以及门楣内侧绘有彩色画像,面积约12平方米。壁画绘制在白色地上,石材加工平整,因此只是在表面涂抹白地,直接在白地上绘制。

墓室顶部描绘云气纹和金乌。云气纹勾连开合,其间一枚红日,内有金乌做展翅飞翔状。传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人便把太阳称作“金乌”,将其绘于墓室顶部,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看到与生前一样的日月星辰。

事死如事生,天人合一

目前展厅内展出的正是一号墓壁画,墓室顶部描绘云气纹和金乌。云气纹勾连开合,其间一枚红日,内有金乌做展翅飞翔状。传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人便把太阳称作“金乌”,将其绘于墓室顶部,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看到与生前一样的日月星辰。

墓室门楣内侧彩绘有12个站立的人物,南北门楣各绘有6个人物,人物描绘大都为须发皆张、袍袖高挽、身配武器。威武强壮的武士形象,应是墓室的守护神。画面线条流畅,对武士须发眉目、衣饰纹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人物神态、表情、动作各不相同。画像风格上开始脱离秦汉时期对简练古拙之美的崇尚,而表现出对工细古朴的追求。

墓室北面墙壁绘有三组不同题材的画像内容,构图细致绵密,饱满严谨。

上层描绘的是“梁高行拒王聘”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梁国有一名年轻的寡妇,因长得美丽又品德高尚,经常受到王公贵族的追求。梁王听说后也派人下聘,欲将她娶进宫中,但她拒绝再嫁,甚至持镜操刀割掉自己的鼻子以表明不嫁的决心。梁王为她的气节所动,便放其归家,赐号“梁高行”。在崇尚忠孝文化的汉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孝子烈女故事正是画像石刻经常反映的一类题材。此画像故事分作两幅:一幅画面为使者双手托举聘书跪于地,梁高行侧身回首欲接过聘书,似不知聘书内容;另一幅画面中,梁高行背向使者,右手持镜照面,左臂长袖后甩,似是拒绝之意。这两幅画面成功地捕捉了故事**转折的刹那,生动传神,人物形象跃然欲出。

中层所绘为“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亦分作两幅。一为二人相对,老子略显瘦小,右手抬至胸前,左手微曲于胯侧,双目略垂,仿佛有拒绝之意;孔子则更显魁梧,身体前躬,双手合拢于胸前,头微微上扬,做谦虚问礼状。第二幅画面则是孔子、老子二人拱手相对,似乎交谈甚欢。这两幅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儒道两大流派的始祖进行思想交流的场景。

下层画像表现的是斗鸡与出行,这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状态的写照,反映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斗鸡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娱乐方式。画面中两只雄鸡,其中一只颈羽竖起、俯首向前做进攻状;另一只昂首单足站立做迎战状,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斗鸡场面的整体形象。在这种粗线条飞扬流动的意象中,汉代艺术对速度、力量和气势之美的崇尚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墓室南壁是一幅宴飨、歌舞图,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四男子两两对坐,中间摆放杯盘,四人正窃窃私语,表现的是气氛融洽的宴饮场景;下层四女子皆梳高髻,穿长裙,束腰。其中,一女子于七盘之上甩袖而舞,另外三女子挽袖站着从一侧看向起舞女子,似在为其歌唱助舞。起舞女子所跳的舞蹈为七盘舞,也叫“盘鼓舞”,是汉代著名的宫廷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求舞者要有高超的平衡技巧,舞时将盘和鼓覆置于地上,时而仰面折腰、双足踏鼓,时而跪地俯身、摩击鼓面,时而奋起甩袖、轻盈跳跃,“体如游龙,袖如素霓”。舞者在盘鼓上伴随不同的音乐节奏巧妙地踏鼓起舞,时俯时仰,时动时静,力与美在舞蹈中完美结合,表现出舒扬升腾的韵致。由于这种舞蹈具有精妙的艺术色彩,使人观后为之心醉,所以汉代凡有乐舞百戏的场面,几乎都要涉及它。整个墓室南壁的画面表现了墓主人享受高堂大屋,悠闲娱乐的优雅生活。

南北门楣各绘有6个人物,人物描绘大都为须发皆张、袍袖高挽、身配武器。威武强壮的武士形象,应是墓室的守护神。画面线条流畅,对武士须发眉目、衣饰纹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人物神态、表情、动作各不相同。画像风格上开始脱离秦汉时期对简练古拙之美的崇尚,而表现出对工细古朴的追求。

墓室西壁描绘的是镇墓驱邪的方相氏。方相氏在汉代画像中常见,形象怪异,面目狰狞,是古代打鬼驱疫的头目。《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中记载:他们身披熊皮,以黄金铸成四目,着玄衣朱裳,执戈举盾,率领众隶驱逐厉鬼精怪。画面中的方相氏须发直竖,环眼朱口,左手执圆盾、右手持利斧,正在主持大傩仪式,也就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驱疫仪式,这与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相似。

汉代人将墓室看作宇宙的缩影,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并在这小小的宇宙内充分表达时下流行的事物和自己的信仰观念。他们一般在墓顶描绘日月星辰等,以此表达对天的认知和敬畏。他们将墓室看作死后的冥宅,自己生前所享受或希望死后能享受的生活都尽量在墓室中体现,这就是墓室壁画中众多生活场景的由来。同时,他们又惧怕地下的恶鬼,所以墓中画有驱疫打鬼、镇墓辟邪的神人和武士。东平彩绘壁画将汉人“事死如事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充分表现出来了。

东平汉墓壁画价值的多元性

作为一种兼具绘画艺术品与历史文物双重属性的文化遗存,东平汉墓壁画价值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东平汉墓壁画不仅填补了山东汉画研究的空白,而且丰富了我国隋唐以前墓室壁画的材料,为证明、显示隋唐以前我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又一佐证。而就历史学层面说,东平汉墓壁画饱含着古人起居燕坐、宴乐祭祀等丰富的内容,重现了2000年前的社会生活情景,折射出汉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那里有生者的祝愿,那里有死者的寄托,有对现世生活的眷恋,有对来世幸福的祈求”。

东平汉墓壁画同上起两汉、下讫明清的所有壁画墓一起,汇集成一部真实而准确的图像中国史,它的生动与直观足以让文字书写的历史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a 宋爱平. 彩绘天地,墓中春秋——山东博物馆馆藏东平汉代彩色壁画[J]. 走向世界,2011:52-55.

b 贺西林,李清泉. 《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导言[J]. 美术学报,2008(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