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鹰形金冠饰 匈奴最高统治者的佩戴之物(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尺寸:冠顶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重1211.5克

出土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的匈奴墓葬

馆藏地:内蒙古博物院

供图:内蒙古博物院

主讲人:布和朝鲁

您好,今天我为您介绍的文物,是一件2000多年前的匈奴首领所佩戴之物,它就是国宝“鹰形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院是自治区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生态变迁、几千年草原文明史话和当代内蒙古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在15万余件馆藏文物中,这件2000多年前的“胡冠”最令人震撼。它1972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的匈奴墓葬,整体由冠顶和额圈部分组成:冠顶高7.1厘米,额圈直径16.5厘米,是由纯金打造而成的。

冠顶的中央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鹰身由金片做成,鹰首、鹰颈由绿松石做成,晶莹剔透;鹰身中空,内部有一根金丝将鹰首与鹰尾相连。当冠饰被佩戴时,其头尾可上下摆动,栩栩如生。在鹰爪下方半球形的区域之上,对称浮雕着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

额圈也称“冠带”,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金带组成,并通过榫卯结构巧妙结合。三条金带的末端,用浅浮雕工艺分别刻有卧虎、卧羊、卧马造型。

从冠顶到额圈出现了大量的动物纹饰,展示了草原雄鹰翱翔于天地之间、俯瞰草原万物生灵的景象。

胡冠上的动物纹饰

金冠饰也被称为“胡冠”,那么,“胡”究竟指谁呢?让我们把历史追溯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草原。当时的草原上部落星罗棋布,为了适应草原的生态环境,他们四季迁徙,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为了获取足够充足的生存物资,他们还会集结成部落联盟,进而聚合成了统一的匈奴政权。《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充分说明了“胡”就是匈奴人的自称。那么,“胡冠”就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所佩戴的冠饰。

因此,冠饰的最上方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俯瞰着草原万物,象征着匈奴单于广阔的视野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何胡冠上会有如此多的动物纹饰呢?”这与匈奴人的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也就是说,匈奴人在没有战事的时候,随着牲畜游牧,同时还会从事狩猎;当有战事的时候全民皆兵,所有部众都会策马弯弓,骑马打仗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样的生活方式将匈奴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匈奴人观察、驯养草原上的动物,并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果您走进我国北方草原的深处,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鹰。它性情凶猛,没有天敌,作为草原上的大型猛禽翱翔于天地之间,仿佛草原的王者,超越了草原的其他生灵。因此,冠饰的最上方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俯瞰着草原万物,象征着匈奴单于广阔的视野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胡冠之上鹰的脚下是四幅一组、对称分布的狼羊咬斗图案。仔细观察其中的任意一幅图案会看到,一只狼正在偷袭羊的后腿处,它张开血盆大口咬住羊的腹部,而羊明显受到了惊吓,慌张地回望、惊恐地看着对手,时间在此刻凝固,形成了紧张对峙的一幕。但工匠就此打住,羊狼之争结果到底如何,给我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实,在北方草原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狼羊博弈的场景。众所周知,狼是一种典型的草原群聚动物,在草原上凭借团队合作捕猎食草动物。它们在捕猎时会形成一个口袋似的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包围圈,让体魄健壮的个体逃出去,以保证草原生态的平衡。游牧民族观察狼、学习狼,并将狼独特的生存智慧吸收到生产和生活中。因此,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动物,以此来表现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胡冠下半部分的黄金冠带由三条半圆形金条组合而成。在冠带的前部有上下两条金条,它们的末端有桦铆插合;冠带的后部有一条金条, 其两端与冠带前部下方的金条用桦铆互相连接,形成圆形。在冠带的左右两边,即每条金条的两端,也就是胡冠被佩戴时靠近人耳的部分,分别作半浮雕的虎、盘羊、马的形态,而冠带的主体部分为绳索纹。值得注意的是,虎、盘羊、马三种动物都做跪卧状,它们和顶部的鹰形成呼应,似乎是在向鹰跪拜,更加凸显了鹰至高无上的皇权。

学者认为,胡冠的纹饰类型与阿尔泰地区斯基泰文化的风格比较接近,由于出现了大量写实的动物形象,被相关专家称为“野兽风”装饰艺术。除胡冠顶部的鹰形冠饰上出现的鹰、虎、羊、马、狼等形象,鹿、牛、鸟、神兽等形象均在考古过程中大量出现于贵族的装饰艺术中,这就说明早在青铜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交流密切。正是在大宗商品交换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蒙古草原地带最终形成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4]。据史料考证,2500年前,就有游牧民族在阿尔泰地区开采黄金,所制成的黄金饰品深得游牧民族喜爱,由此促进了草原地带贵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而随着匈奴的扩张,位于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鄂尔多斯地区逐渐成为文化的中心,而以鹰形金冠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成为我国青铜器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互动的见证

“匈奴”也曾是长期悬在中原王朝心头的一大隐忧,这个民族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是夏王朝遗民。但是,它出现在我们史书中的时间却很晚,直到战国时期才有记载,其后便风卷残云般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考古专家通过金冠饰出土地的动物化石和人骨化石得知,它正是匈奴力量逐渐崛起时的产物。此时中原的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也将这种“胡冠”引入中原。正如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所说:“胡冠被引入中原的背后,其实是中原对匈奴文化的部分认同。”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这样,中原农耕地带与草原游牧地带产生了漫长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包含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中华文明,鹰形金冠饰就是这种互动早期的见证。

相信您通过了解鹰形金冠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会加深对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理解。整个金冠饰既体现了完整的草原自然生态结构,又彰显了奇特的构思,其制作精湛,纹饰精美,是一件极具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作。

这件草原瑰宝“鹰形金冠饰”,如今就静静地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厅内,欢迎您到内蒙古博物院亲身感受它所带来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