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尺寸:案座边长47.5厘米
馆藏地:河北博物院
供图:河北博物院
主讲人:刘蕴泽
大家好,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件神秘的中山古国珍宝——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中山国”这个名字,屡见于上古文献中,但所记载的相关史实非常零碎,且大多穿插于那些大国历史的字里行间,很难串联成一段明晰完整的历史,显得遥远而神秘。
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发现了中山国都城和王陵,在此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我们揭开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在这些精美奇巧的文物之中,有一件造型独特的方案座,堪称战国时期青铜技艺的巅峰之作,它凝聚着古中山国的历史风云,也为我们揭示了神秘中山的灿烂文明,它就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2002年,这件方案座成为首批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境文物目录的珍贵国宝,那么,它到底有何精妙之处呢?
外张内敛,疏密适宜
案,是古人席地而坐时使用的小桌子,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家具品种之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由底座、方形案框和案面组成,出土时漆制案面已经腐朽。
它的主体是四条龙、四只凤扭结缠绕形成的半球状的镂空状结构。四条神龙挺胸昂首,分向四方,与案角形成一条弧形内收的轮廓线。龙的双翼向中间聚拢呈半球形,龙的双尾向左右两侧环绕,反钩住头上的双角。龙身自颈部到尾部均有纹饰,舒展而自然。在龙尾盘环纠结之处,四面各有一只凤鸟展翅欲飞,凤身饰羽毛纹饰,生动华丽。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美好的寓意。四龙四凤昂首挺立,英姿勃发,整体呈现的像是它们共同配合默契的艺术之舞,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姿态优雅、精致细腻。
它的底座为圆环形,由四只梅花鹿托起,分别是两只雄鹿和两只雌鹿。鹿身装饰着斑纹,神态温驯,惟妙惟肖。鹿因美丽的外形和温驯的性格,被看作善灵之兽,也被视为祥瑞。可见古人在制作这件铜案时便赋予了它美好的祝愿。
整件器物上有四龙、四凤、四鹿,共12只动物造型巧妙连接,疏密适宜,外张内敛,主次分明。
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大家也许会好奇,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如此复杂、精美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其实,它的各部件是分别铸造后,再连接为一体的。虽然它是分铸而成,但各部件通过精妙的铸造工艺连接后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比如,梅花小鹿与圆形底座之间采用了铆焊连接,就是把铆钉从环座内部穿入鹿的胸腔,然后将铆钉两头焊死。这样,既从它的外观上看不出接痕,也起到了稳固的作用;还有,铜案中部最复杂的四龙四凤的铸造。四条神龙站立在环形座上,龙足与环座的连接处都有一个小孔,孔内用镴[3]焊连接固定。而龙与凤互相扭结缠绕的结构则使用了多种方法连接。龙的头尾之间,凤的头部和身体之间,都是用嵌铸连到一起的,为了连接牢固,它们的颈腔内还灌有镴。凤的腿部与身体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将腿部的上端插入体腔内,再用镴焊接,避免发生动摇。龙的顶部与蜀柱的连接为榫卯结构,蜀柱下端有椭圆形榫,龙的顶部有长方形榫槽,将榫插入槽后,再浇入焊镴固定。
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不仅造型精美,纹饰和工艺也很有特色。它的所有纹饰都采用了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错金银工艺,显得富丽优雅。错金银工艺,即在器物表面镶嵌金属,是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制作常用的方法:首先,一般作范时,先在母范上预刻纹饰的凹槽,有些精细如发的纹饰,则是铸成器之后在器物表面依照花纹刻出槽;其次,将金属丝、片截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用火适当加温,嵌入槽内后捶打压实;最后,用磨石将嵌入金属片后不平整的器物表面磨平,达到严丝合缝,再用木炭蘸清水打磨器物表面,使之光滑平整。总之,正是错金银工艺的装饰让这件方案更加光灿夺目。
这件铜案的结构繁复而严谨,彰显了中山国工匠卓绝的工艺构思和技巧。在铸造工艺上,其分铸、焊接、错金银等多种技法的综合应用,体现了中山国金属制造业的上乘水平。它的精美工艺,不仅标志着中山国的金属铸造业相当发达,还是中山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另外,细心的您可能会发现,这件铜案的底座是圆形,四条独首双尾的神龙结构也形成了圆形,但是,最上方案框却是方形。中山国的工匠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每条龙的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构件——斗拱。聪明的工匠正是通过它巧妙地完成了由圆形底座到方形案框的过渡。那么,斗拱又是什么呢?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斗”和“拱”的合称,通常为木质,直接承重的斗形方木称“斗”,架在斗上的弓形横木称“拱”。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承重传力,起减震抗震的作用,还可以承托挑檐,使建筑更加优美壮观。以斗拱承托案框,是模仿了当时木构建筑挑檐结构中最常见的一斗二升的形式,此外还有一斗三升的形式。这件铜案第一次以实物生动再现了战国时期斗拱的造型,非常难得。
幸存的随葬品
您可能还会疑问,这样工艺精湛的器物,它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欢迎您来河北博物院亲眼看看这件精美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