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
尺寸:不详
出土地: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
馆藏地:西安半坡博物馆
供图:西安半坡博物馆
主讲人:朱振华
如果你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参观过,那一定会对尖底瓶印象深刻。这件尖底瓶整体来看形状像一个橄榄,小小的口部、细细的脖子、鼓鼓的腹部、尖尖的底。腹部两侧对称地安着一对半圆形的、用来系绳的耳穿,在肩部装饰着细绳的印痕——绳纹。
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都会问:这样造型奇怪的器物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
尖底瓶的用途
首先,我们来看它的外形设计。有人认为尖底瓶是半坡时期人们的汲水器,也就是用来从临近的浐河里取水的。尖底瓶鼓起的腹部造型是为了尽量多地装些水,一对耳穿位于腹部两侧比较对称的地方,如果为它系上绳子并将它提起,器身也可以保持受力的平衡。这样人们就可以把它提着、背着,或者抱在怀里都非常方便。在携带尖底瓶行走的时候,小巧的口部就发挥作用了,它可以确保水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被颠洒出来。
关于尖底瓶的尖底,有人曾提出如何放置它的问题。其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遍地洪荒的史前时代,半坡人可以把尖底瓶随便悬挂在树上,或者倚靠在墙壁、树木上,甚至直接将它平稳地插在松软的土地中。
除了取水,尖底瓶还有一点更为神奇,就是有一些制作规矩的尖底瓶竟然能够自动打水。我们知道,即使在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平底水桶也必须借助手臂或者其他外力的晃动才能打上水,而尖底瓶一接触水面就会自动倾倒,待水灌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自动直立。这种自动打水的功能正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的最早应用。这样说来,它简直可以算是一个“史前神器”啊!但是,它更应该是一个源于生活的伟大创造。
尖底瓶打水示意图
尖底瓶一接触水面就会自动倾倒,待水灌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自动直立。
那么除了打水,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用途呢?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尖底瓶不仅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还曾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大量出土,时间上跨越了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于是,有人对比国内外考古资料,找到了尖底瓶和酒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国外的壁画和器物彩绘图案中,分明可以看到许多尖底瓶被用来盛放或运输美酒。而在中国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酒字右半部分的“酉”字,也和尖底瓶的器形非常相像,属于象形字。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尖底瓶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酿酒,小口是为了酿酒时便于将瓶子密封起来,它的尖底有利于集中沉淀杂质。这种造型特殊的器物竟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颇受人们的青睐,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它的实用性使然。虽然一时还很难找到这其中的联系,但不可否认,尖底瓶在多地出现,至少反映出人类对于器物造型的认识、理解、设计,往往与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但在这之后,它却不再被大量使用。那么,它是被其他器物取而代之了,还是逐渐转化成了新的器物,有了新的功能呢?对这个问题,有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件宥坐之器上找到了答案。
什么是“宥坐之器” ?“宥坐之器”就是古人放在自己座位的右边,以时刻激励、警示或提醒自己的一种特殊器物。我们常说的“座右铭”就是从“宥坐之器”引申而来的。要说这件器物和尖底瓶的联系,那还得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据说,当年孔子到鲁桓公庙里去祭拜的时候,看到一件劝诫之物,叫作“欹器”,也就是前边提到的“宥坐之器”。这个“欹”字就是倾斜的意思。孔子曾听人说过,这种器物在空着的时候会保持倾斜状态,水灌到一半时就会直立起来,而当它完全灌满水之后,口又会朝下把水全部倒出。于是,孔子就让弟子取水做试验,果然是这样。孔子随即感慨道:“哎,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道理啊!”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学生们要谦虚为人,稳重求中。后来,虽然欹器失传了,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他们希望把它与当时的处世原则、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时刻提醒和劝诫自己。因此,历代很多能工巧匠都曾仿制欹器。如果尖底瓶真的演变成了欹器,那么,它可能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还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呢!
尖底瓶的千古之谜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研究人员曾对半坡出土的类似的尖底瓶进行测试,还通过计算机数据来模拟检测,发现它们大多都无法自动汲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尖底瓶却符合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可以作为生活用具或灌溉农田的器具;还有一部分尖底瓶高度约60厘米,腹部没有耳穿,这就很难将它们的功能归结为灌溉或打水了;此外,在一部分墓葬中,还发现了质地松软的小型尖底瓶,这说明它或许还与当时的灵魂观念有着某种联系。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对人们来说,史前社会很神秘。那时的人们如何生活?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住在哪里?这些有趣的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随着沉睡了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被发现和发掘,里面丰富的遗存物表明,这里保存着一座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而尖底瓶这样的器具正在一点点地把古人的生活场景还原到我们的面前。
随着时间的流逝,尖底瓶的千古之谜,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它所散发的古朴而耐人寻味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现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件神奇的器物时会发现,6000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烧造的小陶瓶,竟然蕴含着这么多有趣的奥秘,能让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印象深刻。甚至一些学者还提出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强烈的艺术气息,比如:它橄榄状的器形,以及瓶体直径和瓶体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被认为是陶制水器中最具美感的形制。
至于半坡人制作这种尖底瓶的灵感究竟来自哪里,目前还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它至少体现了人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而获得了一种经验的选择,也许它是在神秘感和实用需要的驱使下创造的杰作,也许还渗透着半坡人“物有灵性”的原始宗教意识。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揣测远古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了,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物品的功能也许并不限于某一种,一器多用的现象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就像这件有趣的史前造物——尖底瓶一样。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关于尖底瓶的疑问会得到更多、更客观、更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