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另一个芝诺——节制自己的欲望(1 / 1)

在上一章,我们说到伊壁鸠鲁学派有一个死对头——斯多葛学派。

这一章,我们就要来说说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可没有做过什么下三烂的事情,反而因为极强的道德自律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的名字叫芝诺。

等一下,芝诺不是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人物吗?他不是提出过很多悖论吗?他不是“杠精”吗?

哈哈,其实他们只是两个同名的人。这一章的斯多葛学派的芝诺,和之前那个提出悖论的芝诺姓氏相同,于是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大家就根据二人的出生地来区分他俩。古典时期提出悖论的那位被称为“爱利亚的芝诺”,而希腊化时期的这位被称为“塞浦路斯的芝诺”。

1

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两位芝诺的出生地看出古希腊哲学的变迁。

爱利亚在意大利南部,当时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爱利亚的芝诺是希腊人;塞浦路斯则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岛屿,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的地方,塞浦路斯的芝诺是腓尼基人。说到腓尼基人,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曾在地中海东岸一带建立过高度文明的国家。就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腓尼基人长期被希腊人、罗马人统治,后来他们的文明就在历史中消亡了。

塞浦路斯的芝诺能够成为古希腊的重要哲学家,正可以体现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在古希腊文化向东传播的同时,中东的文化甚至印度文化也影响了希腊。塞浦路斯的芝诺的思想渊源来自雅典,但他的哲学思想又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

有意思的是,在希腊人眼中,来自塞浦路斯的芝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邦人”形象:他瘦骨嶙峋,小腿却很粗,身材比例有点失调,而且总是歪着脑袋,看上去病恹恹的——要知道,希腊人是以健美匀称作为人体的审美标准的。

一个外邦人跑到雅典搞哲学,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吗?

芝诺还真的办到了。

2

芝诺的家族就像很多腓尼基人一样,从事航海和贸易活动。

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商人。在芝诺22岁那年,他带了一船紫色染料从腓尼基航行去希腊东南部的港口比雷埃夫斯,结果路上遇到了海难,他狼狈地上了岸,来到雅典。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他走进一家书店,翻开了色诺芬《回忆录》的第二卷,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本书里记录了色诺芬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学说和言行。芝诺被苏格拉底的德行和口才折服了,他高兴极了,连忙向人们打听哪里才能找到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这时候犬儒学派哲学家克拉特斯刚好从旁边经过,于是书店的老板指着他对芝诺说:“跟那个人去吧!”于是芝诺就成了克拉特斯的学生。

从这段经历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犬儒学派对芝诺的影响——比如,芝诺就非常崇尚简朴的生活。

芝诺在“艰苦朴素”这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古希腊有一句俗语,叫“比哲学家芝诺更寒酸”,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对物质享受没有什么兴趣的人。芝诺总是穿着破烂的大衣,吃的东西也不讲究。芝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面包、蜂蜜和绿色无花果,如果再能喝一点葡萄酒,那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

不仅如此,芝诺在道德声誉方面也直追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这两位前辈。芝诺在世的时候以品行端正著称,而且他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很少去参加大型聚会。雅典的年轻人都很愿意拜他为师,马其顿国王每次来到雅典都要去听他的演讲。雅典人甚至将城邦金库的钥匙交给他来保管,以此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人们还为他制作了铜像,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造好了纪念碑。

追求快乐的伊壁鸠鲁在花园里建了自己的学校,而严肃的芝诺讲学的地方也格外典雅庄严。他常在一个圆柱大厅里给学生上课,大厅的墙壁上是艺术家波吕格诺托斯绘制的许多壁画。“廊柱”在古希腊语里叫Stoa,于是人们把这个学派称为The Stoics(斯多葛)。

3

芝诺是坚决反对伊壁鸠鲁所倡导的“快乐哲学”的。

芝诺认为,伊壁鸠鲁的这种学说是在引诱年轻人,让他们的灵魂放弃对自身责任的追寻。但其实我们发现,这两位哲人还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宣扬要“按照自然生活”;他们本人都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学说又如此针锋相对——一个提倡要快乐,一个提倡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芝诺认为,感官是靠不住的,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快乐和享受,而且情绪的波动可能会让人丧失理智,所以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也有人把芝诺的学说称为“禁欲主义”。西方有个谚语叫“斯多葛式的冷静”,用来指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那么如果按照芝诺的观点,人要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呢?

芝诺说,要靠德行。他把德行看作人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至于财富、名誉、健康这些在德行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有德行的人就算很穷,也不会丢掉自己的品格;一个有道德的人就算被处死,也不会改变他的德行。

在这一点上,斯多葛学派的观点倒有点像中国的儒家学说——讲究道德。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孟子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芝诺的这个学说有什么特别吗?毕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们都会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4

要想弄懂这一点,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

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是由何而来的呢?

是老师、家长教的,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本来就有的?人为什么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呢?是想得到别人的表扬,还是希望别人也这么对自己,或者是纯粹就是愿意这么做?还有,我们怎样才能区分真正的善和真正的恶呢?

这些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可能也没有标准答案。而芝诺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自己对道德的见解——这个见解对后来几百年的哲学、宗教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芝诺非常崇敬苏格拉底。这位先贤面对死刑判决不为所动,拒绝逃跑,人生的苦难丝毫没有动摇苏格拉底内心的道德准则。

然而,芝诺所说的道德跟苏格拉底所维护的道德已经不是同一回事了。

苏格拉底服从了公民陪审团的判决,因为他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还抱有希望,他所捍卫的是城邦的道德。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希腊化时期的人们已经不相信城邦的法律还能维护善良、正义和公平。那么还有什么是可靠的、永恒不变的呢?

那就是宇宙,是自然。

芝诺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肯定存在着一种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的普遍法则——其实这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那么,早在普罗塔哥拉的时候,哲学家已经慢慢把古希腊哲学的目光从自然界拉到“人”身上了。为什么到了塞浦路斯的芝诺这里,他又重新开始关注“自然”了呢?那是因为他的想法跟赫拉克利特并不一样——赫拉克利特探索自然是为了理解这个宇宙的本质和规律,而芝诺研究自然的真正目的还是要回到人,是要真正了解“人”。他说,人身上也体现了自然法则。人的理性就是逻各斯的一部分。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来认识真理,也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来服从宇宙的自然法则。

这,就是道德。

那么人怎样才能实现这种道德呢?那就是跟自然保持一致,也就是跟自己的心灵保持一致。因此,芝诺说“道德就是心灵与理性的和谐”。芝诺把这种和谐叫作自我实现,他认为这是人不能回避的责任。

在这里,或许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芝诺思想的东方色彩了。

许多东方的文明都很重视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虽然芝诺肯定没有听说过中华文化,但他的思想跟中国古人不谋而合了。让我们来看看“道德”这两个字。在《老子》这本书里,“道”指的是世界的最高原则,而“德”是万物所禀受的天道,人身上的德行也就是人所禀受的天道。

老子的学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理论依据,而芝诺的学说里也带有很多宗教色彩。在芝诺看来,神、自然、命运、心灵都是同一个东西。他认为信奉宗教并不在于祭拜神灵的那些仪式,而是尽可能地让人跟神保持一致。世界是神圣的,因此人也就分享了这种神圣性。

芝诺创立的斯多葛学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后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甚至要比早期的更有名,其中就有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曾经这样盛赞斯多葛学派:“只有这个学派懂得如何培养公民,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人物,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帝王。”

然而,到了罗马帝国时代,古希腊哲学已经大不如前了。

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此后随着罗马教廷的兴起,欧洲进入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而古代西方哲学的巅峰,就此过去了。

人物卡:塞浦路斯的芝诺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和那个提出悖论的芝诺姓氏相同,于是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大家就以二人的出生地来区分他俩。古典时期的那位被称为“爱利亚的芝诺”,而希腊化时期的这位被称为“塞浦路斯的芝诺”。

知识卡1:简朴的芝诺

古希腊有一句俗语,叫“比哲学家芝诺更寒酸”,用来形容那些对物质享受没有什么兴趣的人。他总是穿着破烂的大衣,吃的东西也不讲究。芝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面包、蜂蜜和绿色无花果,如果再能喝一点葡萄酒,那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

知识卡2:芝诺的“道德”

芝诺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快乐,而在于道德。他心目中的道德来自人身上的自然法则。人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跟自然保持一致,所以他说“道德就是心灵与理性的和谐”。

知识卡3:中外智者关于“德”的一些相通之处

老子说,“道”指的是世界的最高原则,而“德”是万物所禀受的天道,人身上的德行也就是人所禀受的天道。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芝诺说,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来认识真理,也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来服从宇宙的自然法则。这,就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