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勒斯开始,到普罗塔哥拉为止,我们已经讲了九位哲学家,这九位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古希腊早期哲学家”。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三位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开创的时代。
这三位哲学家,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他们是古希腊哲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个人,代表了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巅峰时期,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而今天,我们就要来说一说苏格拉底。
1
首先,我想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到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的一个法庭现场。
这个法庭正在进行一次审判,审判的对象,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苏格拉底。
这一年,他已经70岁了。
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审判,陪审团一共有501人,他们来自雅典的各行各业,是从6000名候选者当中选出来的。那时候的雅典人相信,人民是最公正的,而这个陪审团完全能够代表民意——在法庭辩论结束后,将由他们投票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
而我们的主人公苏格拉底,就站在审判席的位置上,非常显眼。据说他长相丑陋,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有时候甚至会在大冬天赤着脚,所以即便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很容易找到他的身影。
此时,法官开始宣读苏格拉底的罪名:
“苏格拉底不相信城邦认可的神,引入其他新的神!苏格拉底教坏了城邦里的年轻人!按照控告他的罪名,他应该被处死!”
苏格拉底看上去很镇定,他表示自己无罪,既没有不尊重神灵,也没有教坏年轻人。他说:“只要我还有这口气在,我就会继续研究哲学。不管碰到你们中间的哪一位,我都将劝诫他,揭露他的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是神的命令。”
苏格拉底曾说自己就像一只牛虻(就是那种会在牛羊身上叮咬的虫子),能让雅典人对生活现状保持清醒,但是他也很清楚,这样会惹人讨厌。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说:
“你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这只牛虻打死,然后你们就可以安稳地过日子了,除非上天给你们再派来另一只牛虻。”
旁听审判的人们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有些人好像对苏格拉底的话感到不以为然,甚至面露怒色;而有些人则流露出焦急的神情——他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坐在那儿,神情紧张,因为他觉得苏格拉底的这番话并不能说服法官,甚至会激怒他。
陪审团开始投票了!结果显示,281票认为苏格拉底有罪,220票认为他无罪——超过一半的陪审员认为对苏格拉底的控告是成立的。
不过,有陪审员提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苏格拉底可以通过交罚款来免于一死。
庭下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听到这里,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替苏格拉底交罚金。
但这时候,苏格拉底的话让人们大吃一惊:
“我的言行一致,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利。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免费吃饭。”
苏格拉底根本不打算认罪!
这番话彻底把陪审团给惹怒了,一些起初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陪审员,都转而认为苏格拉底应该被处死。第二轮投票结果出来了——361票支持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只有140票支持将他无罪释放。
而苏格拉底好像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在离开法庭前,他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离开这里的时候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们继续生活。我们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2
好,现在让我们暂时先离开公元前399年那个著名的审判法庭。
想必现在你很想知道:苏格拉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雅典人民要判他死刑?他又为什么坚决不肯认罪?
如果你来到公元前399年雅典的街头,拉住一个路人打听一下苏格拉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多半会对你说:
“苏格拉底这个人,古怪得很呢!”
如果你恰好碰到了一个熟悉苏格拉底的人,他还会告诉你一些他知道的关于这个疯老头子的传闻。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朋友一起去参加宴会。当他的朋友到达时,大家惊奇地发现同行的苏格拉底并没有一起到达。于是立即派人沿路寻找,结果看到苏格拉底正呆呆地站在一户人家的廊柱下。仆人回去报告说:“苏格拉底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叫他也没有反应。”等到宴席已经过了一半的时候,苏格拉底才到来。原来,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随时随地停下来,别人以为他在发呆,实际上他在头脑中跟自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争论。
为什么苏格拉底经常会这样陷入思考状态呢?因为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事实上,他的这句话并不是在说自己没有知识,而是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那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很可能是错的。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Stay foolish, stay hungry(意思大致为“虚心若愚,求知若饥”),他的这句话和苏格拉底的名言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相近的。
而苏格拉底不仅时刻提醒自己是“无知”的,关键他还要像一只牛虻一样,时刻要提醒别人,别忘记每个人都很无知。
而这就是让他被带到法庭上,乃至被陪审团大多数人宣判处死的一个原因。正是苏格拉底那种无论如何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
苏格拉底有一套自己追求真理的方法,他把它称为“精神助产术”。
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助产士的工作是帮助产妇把孩子生下来,顾名思义,“精神助产术”就是帮助别人把“思想”生下来。
苏格拉底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得对不同的想法进行发问和讨论。
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
他每天都会出门,跑到雅典的市区广场上去跟陌生人交谈。他的妻子对于他不想办法赚钱这一点非常不满,经常责骂他,有时候还会把脏水泼到苏格拉底的身上——这么一来,苏格拉底就更往外跑了。
市区广场是雅典公民聚会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做买卖、讨论政治大事,总之是非常热闹。苏格拉底随便拉住一个人就会开始发问:“你觉得什么是正义?”“你觉得什么是勇气?”等别人回答之后,他又继续追问或者挑出别人话里的漏洞进行反驳,就这么持续发问,直到对方崩溃为止。
有一次,苏格拉底拦住一个过路人,问他:“请问,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路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继续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
路人回答:“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又问:“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援军到了。于是,大家奋力成功突围。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
路人回答说:“那是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苏格拉底问:“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不道德吗?”
路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路人最终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这种方法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苏格拉底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虽然你们看上去非常自信,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你们什么也不懂。
我们应该都能看出来,这种方法是会惹人讨厌的,因为他好像总是在证明别人有多无知。尤其是那种总缠着别人发问,一直要追问到别人无话可说为止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也是一个标准的“杠精”!
但事实上,苏格拉底跟“杠精”完全不一样。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杠精”喜欢混淆概念、偷换话题,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证明对方是错的,至于真理是什么他们毫不关心。但苏格拉底不断发问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清楚、透彻地理解一些重要的问题。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想让其他雅典人也都认识到个人的无知,于是难免有很多人都会嫌他烦。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不能把城邦的政治交给无知的雅典公民来决定。
他有时候会先问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如果我想修鞋,要去找谁呢?”别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去找鞋匠啊。”苏格拉底又会问找谁来修家具、修船只,直到被问的人稍稍有点不耐烦了,他才问道:“那么应该找谁来修理国家这艘大船呢?”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应该找那种精通政治的人来统治国家,而不能把国家交给外行。当时的雅典城邦是由全体公民来参与政治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不太明白政治是什么,也不懂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当苏格拉底一次次地向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人们都觉得他是在跟雅典的政治制度过不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格拉底确实是一只想让雅典人清醒起来的“牛虻”。他希望人们好好思考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要搞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一个人没有好好思考过自己的人生,那他只不过是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罢了,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他并不像之前的哲学家那样想探索宇宙的终极规律,他更关注人的心灵。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并没有创造新知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且要认真思考关于生活和社会的问题。
可惜,雅典人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4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继续看看那场著名的法庭审判吧。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看上去傲慢的回答激怒了陪审团,于是,他被自认为睿智、冷静、公正的人民陪审团判处了死刑。
要让人知道自己无知、承认自己无知,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审判结束后,苏格拉底被关入监狱,离执行死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他还有机会活下来,因为按照雅典法律的规定,这一个月内是允许探监的,监管并不十分严格,而包括看守在内的不少人都很敬佩和同情苏格拉底。他是完全有机会逃走的,他的学生们也都挺身而出,愿意帮他逃走。
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说自己既不会认罪,也不会逃走,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更珍惜自己的灵魂,更尊重雅典的法律——既然法律这么判了,就应该服从。
行刑的那一天到了,守卫带来了一杯毒酒。
一旁的学生和朋友都劝苏格拉底晚点再喝,至少可以再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但苏格拉底拒绝道:
“为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毒酒被端了上来,苏格拉底接了过来,说:“分别的时候到了,我将死去,他们会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随后,他一饮而尽。
不久之后,苏格拉底平静地死去。
5
苏格拉底的死,成了西方哲学的一道分水岭。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一直被看作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他的地位之高,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孔子。
而苏格拉底的故事,我们单凭这一章肯定是说不完的,但至少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苏格拉底这个人,以及他的“精神助产术”,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常常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一直保持有价值的思考,这是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的必要责任。
希望我们能记得这句话,经常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
和大家共勉。
下一章,我们将说到苏格拉底最有名的一位学生,在某些方面,他甚至比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还大。
人物卡: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没有留下著作,只能从柏拉图等人的记载中探索其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一场“民主审判”。
知识卡1:古希腊三贤
指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个哲学家,代表了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巅峰时期,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卡2:精神助产术
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启发式教育”。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