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介绍了善于观察而又感性的恩培多克勒。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哲学家,与恩培多克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他们都属于爱利亚学派,其实算是师兄弟。你们还记得这个学派吗?没错,就是巴门尼德开创的哲学学派。
巴门尼德旗帜鲜明地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流变”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不变的。恩培多克勒把老师的观点稍微折中了一下,提出“有些东西在变,而有些东西不变,世界是多元的”。
而这一章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哲学家,比恩培多克勒的思考更进了一步。他的名字叫阿那克萨哥拉。
1
说起这位阿那克萨哥拉,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吗?没错,就是我们称之为“古希腊哲学起源”,也是我们开篇就介绍的第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的泰勒斯。
阿那克萨哥拉虽然是爱利亚学派,但他也向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米尼学习过一段时间——阿那克西米尼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也就是泰勒斯的徒孙。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师徒三代,被称为“米利都三杰”。
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把万物的本原称为“阿派朗”(apeiron),有人把它翻译成“无定形”,意思是没有固定形状、性质和界限的东西。而泰勒斯的徒孙阿那克西米尼说万物的本原是“气”,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的聚散形成的——火是稀薄的气,水是凝聚的气,土是凝聚再凝聚的气,连灵魂也是气。
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有一个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前者认为世界的本原虽然单一,但是运动的,但后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会变的。
这就有意思了:阿那克萨哥拉属于爱利亚学派,又向米利都学派学习过,先后经历过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学派,那么他对世界本原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呢?
阿那克萨哥拉把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学说融会贯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种子说。
2
还记得吗?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有四种元素,而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界上有无数种元素,并称之为每种事物的“种子”。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万物都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颗粒中也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种子”。但是在人们眼里,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性质,水就是水,火就是火,没有人会觉得水里有火,或者火里有水。
那么阿那克萨哥拉是怎么解释这一点的呢?
他说,如果在某个事物里有一种“种子”的数量占优,那么它就会表现出这个“种子”的特点,比如我们看到一滴水,那就说明这里面水的“种子”最多,但是,这滴水里不仅有水,还有别的“种子”,甚至有它的对立面——火。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恩培多克勒对世界的看法跟阿那克萨哥拉差不多嘛!只不过一个叫“元素”,另一个叫“种子”;一个说有四种基本元素,另一个说有无数种。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别急,看下去,就能知道他们观点的区别了。
3
还记得恩培多克勒是怎么解释人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吗?
他说物体的元素粒子流射到了眼睛里,接触到了眼睛里同种元素的孔道,所以人能看到事物——也就是说,物体的元素和人体感官里的“接收器”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当时评价说恩培多克勒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关注到了认识世界的主体是“人”。但是在他的学说里,人的感官好比是一台有四个频道的机器,而且跟其他高等动物相比也没什么独特之处。机器是“死”的,只能接受设定好的东西。我们来打个比方,你用空调遥控器去开电视机,它肯定不理你,因为空调遥控器只能开空调,电视机没有对应空调遥控器的接收器。
阿那克萨哥拉就不同了,他认为人的感官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种子”,不需要对应的“接收器”——从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万能遥控器”。
当我们看到一块面包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感受到了面包的“种子”,当我们品尝一块面包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感受到了面包的“种子”。换句话说,你来什么,我人就能感知什么,不需要借助“接收器”!
在阿那克萨哥拉心目中,人是一个和世界面对面的主体,不是一个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精密仪器。人直接认识世界,是有主观意识的。
换句话说,在阿那克萨哥拉的观点里,人不是一部冷冰冰的机器,人和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一样,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恩培多克勒把人看作是一个“观察者”,与世间万物区别,而阿那克萨哥拉更进一步,把人的主动性和与客观世界事物的区别进一步明确,这是他观点的一大特色。
4
那么问题又来了。
恩培多克勒说,掌控世界变化和运动的力量是“爱”和“斗争”,但他没解释说“爱”和“斗争”是怎么来的。阿那克萨哥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努斯”(nous)。
这个单词在希腊文中是“心灵”的意思,可以引申为“理性”。有的学者把它翻译成“心”,也有的把它翻译成“精神”,或者就音译来保持它的独特含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把它理解为人的“心灵”也可以。
这个“努斯”与一般事物不同,在它之内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它不与其他事物混同。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努斯”是各种运动的原因:所谓宇宙,最早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组成的混合体,在“努斯”的作用下,这个原始的混合体开始产生运动,首先从一小点开始,然后逐步扩大,产生了日月星辰,天空海洋——浓的、冷的、湿的和暗的物质结合为大地;稀的、热的、干的和明的结合为高空,最终构成了有秩序的宇宙。
换句话说,恩培多克勒所说的“爱”和“斗争”之类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阿那克萨哥拉认为,都是由“努斯”,也就是“心灵”发出的。
“努斯”能让各种微小的种子结合起来,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日月星辰,以及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阿那克萨哥拉指出:这一切都是由“努斯”安排好的。
由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学说常常被理解为与人的心灵相关,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唯心主义”。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唯心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的“努斯”强调万事万物都可以无限分割,其实为后来的“原子唯物理论”奠定了基础。
只是由于他把万事万物的动因解释为“努斯”的结果,却没有明确解释“努斯”本身的动力何在,所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后来的黑格尔,慢慢倾向于把“努斯”解释为精神实体,也因此把“努斯”定义为“唯心主义”的术语。
5
其实一个人一旦认识到万事万物不是由“神”创造,而是由一些基本的“元素”创造,看待事物就会越来越理性。
阿那克萨哥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尽管现在看起来还是有些谬误,但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很有突破性的。
比如他提出太阳其实就是一团炽热的物质,甚至就是一块烧得又红又热的石头(虽然他认为太阳比希腊大不了多少);陨石是从地球之外掉下来的石头(不过他认为是从太阳上掉下来的);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是行星,上面也有山谷(但他认为月球上也有居民)。
而还有一些观点,现在看起来是很了不起了:
他首先提出雷是云彩撞击产生的;闪电是云与云之间摩擦的结果;月光只是月亮反射了太阳光;而日食和月食,只是因为月影遮挡地球,地影遮挡月亮。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那克萨哥拉是在用一种接近科学的目光来审视人类生存的世界,但在那个时候,他这样的行为不但惊世骇俗而且相当危险。因为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背后主导只有一个——神的力量。阿那克萨哥拉这样的解释,相当于抹杀了神的作用。
所以阿那克萨哥拉后来的命运有点悲惨:他以“不敬神”的罪名被指控,并被逐出雅典,晚年只能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
但你们看,这也恰恰就是思考的魅力:哲学家的探索和思考未必完全正确,他们却从未放弃思考。这些思考非常超前,远远超出普通人可以达到的境界,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超越了他们拥有的文明和科技水平。也正是这些当时看起来离经叛道,现在看起来有些荒诞的思考,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认知的一步步发展。
这或许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即便不被人理解,遭受各种非议乃至非难,却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捍卫真理,启迪后辈。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不知你们是否发现,从我们最初说的泰勒斯开始到现在的阿那克萨哥拉,从单一的“水”或“火”到目前的“四元素”和“种子说”,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元的认识正在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
正所谓“真理不辨不明”,在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之下,问题的本原也在渐渐浮出水面。
那么,让我们继续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看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吧!
人物卡:阿那克萨哥拉
爱利亚学派哲学家,曾向米利都学派学习过,融合两派思想提出了“种子说”。他用一种接近科学的目光而审视世界,打破了人们对“神”的幻想。
知识卡1:种子说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界上有无数种元素,他把这称为每种事物的“种子”。万物都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颗粒中也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种子”。但是,在人们眼里,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性质,水就是水,火就是火,没有人会觉得水里有火,或者火里有水。
知识卡2:人如何感受到种子呢?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人能感受到万物的种子,不需要对应的接收器,人是作为一个主体来接收的,这点和上一讲所说的恩培多克勒不一样。
知识卡3:努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努斯”理解为“心灵”,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努斯”是产生各种运动的原因,这个理论甚至可以扩展、应用到宏大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