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煤矿工会要举行全省煤矿文学作品授奖会,请他参加,他欣然前往,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中,他竟能数出一串矿山业余作者的名字……
一个煤矿编印一本矿工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集,请他题写书名,他欣然命笔,写下了四个苍劲的大字:煤海春潮。
一家刊物要召开一个矿工作家的作品讨论会,请他参加,他一口应承。会期临近时,却突然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要他到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对这家刊物编辑部说:你们那个会往后推一推吧,等我回来,我一定要参加。他回来了,参加并主持了这个会。发言中,他对这个矿工作家创作上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中肯的分析,给这个矿工作家很大的帮助。
他,就是湖南省文联主席、著名老作家康濯。他为什么对煤矿,对煤矿文学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初夏的一个夜晚,我带着这个疑团,来到湖南省文联大院,访问了这位深切地关怀着煤矿文学创作的老作家。
当我向他提出这个疑问时,他用手理了理那头花白的头发,笑了:“说起我和煤矿的渊源来,时间可早罗!”
接着,他从书架上翻出一本书。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是:《黑石坡煤窑演义》。当我看到作者的名字是康濯时,不由得惊喜地问道:“康老,您还写过反映煤矿生活的长篇小说呵?”
他点了点头,陷入了深沉的回忆中。
我激动地翻动着书页。书尾上印着:1949年2月12日夜半于平山北义羊村初稿,1949年8月26日午于北京改写定稿。这本书,1950年由三联书店初版,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年轻的康濯留在矿工中的笑声,仿佛看到他印在矿山小道上的足迹……
康濯,湖南省湘阴县人。1938年,刚刚18周岁的他,怀一腔革命的热血,到了革命圣地延安。1940年,这位20岁的年轻人,已是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的宣传部长了。边区的工、农、青、妇、文等群众团体,常在一起活动。边区煤矿工会主任孙玉惠,原是灵山煤矿的矿工。康濯经常和他一道到灵山附近炭灰铺等煤矿去做群众工作。使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煤矿工人有了深切的了解,产生了要表现矿工、歌颂矿工的强烈愿望。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和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康濯来到了张家口主编边区《工人报》,到过附近的烟筒山煤矿。同时,他还介绍杨朔来到了这里。杨朔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写了一部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47年春,山西阳泉解放了。康濯随土地改革工作团,来到了这座煤城。阳泉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煤乡,遍地是煤。除了资本家开办的大煤矿外,城郊村村都有小煤窑。当时,康濯担任土改工作团负责人。他熟悉和了解了很多的煤矿,结识了许多窑工朋友。不久,他又深入到市郊平定县的小西庄村,具体指导这个村子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一个有着八、九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村里人很穷。唯一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村子里有一个煤窑,但此时已经停产了。土改工作队进村以后,一边领导土地改革运动,一边帮助这个煤窑恢复生产。村子里有一个光棍汉,到许多地方做过窑工,开矿很有经验。土改时,他表现很积极,工作队就让他来具体领导小西庄煤窑的复建工作。康濯和他结成了好朋友,经常和他一道下矿井。此人没有多少文化,却很有开矿的实践经验。井硐两头对掘,在没有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居然一点不差地掘通了。这事,很使康濯感动,在这里,他找到了生活中的“黑石坡煤窑”,在这里,他结识了《黑石坡煤窑演义》中的主人公张大三……
谭谈与前辈作家康濯在一次会议上
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康濯的这部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不久,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单行本。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解放后煤矿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窑工张大三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工矿区人民新旧两个时代不同的生活面貌。黑石坡是一个蕴藏丰富、质地优良的产煤区,过去因受日寇和封建势力的破坏和把持,矿井常常陷于停顿,矿工经常失业。解放后,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垮了封建势力,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了,大家全力把煤窑恢复、扩充,使全村窑工开始有了美好的生活。
煤矿和煤矿工人,就这样沉甸甸地撂在作家的心头了。新中国成立后,康濯同志在中央文学讲习所担任副秘书长,有一次,他领一批学员到东北去进行生活实习。他,没有忘记煤矿,特意选择了鹤岗煤矿,并亲自带领学员下矿井。后来,在他的中篇名作《水滴石穿》里,也没有忘记给煤矿工人塑像……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意味深长地说:“立志要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家,不了解农民,不了解煤矿工人,是不行的呵!”
“康老,真希望看到您反映我们煤矿工人的新作!”我恳切地说。
“是呵!我也想写。早些日子,我翻出在阳泉工作时保存下来的一些资料和生活笔记来看了看,心里就很冲动,很想写。那段生活,我至少还可以写一、两部中篇。现在,就是工作太忙。”他笑笑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文艺工作的领导岗位上,说到创作,我不过是个业余作者呵!”
从康濯同志家告辞出来,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欢愉。做为一个在煤矿工作十多年的“矿工”,我多么希望这位老作家反映矿工生活的作品早日问世;而做为一个从矿工中爬出来的“作家”,我决心以这位长辈为榜样,永远把煤矿和煤矿工人摆在心头,落在笔头!
(原载《中国煤炭报》1984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