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常常对我说,我也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创造一个肉体生命以外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永恒了。
什么叫永恒的生命?我是这样理解的:人,活着的时候,要拼尽全力,去干番事业,去创造一番业绩,要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这些建树和成就,成为社会的财富,成为后人的财富。你的生命就永恒了。
不管克臣是不是这样去想的,但他却是这样去做的。
在我的印象里,克臣是一个很清秀、很英俊的小伙子。尽管他仅仅比我小两岁。那一年。新邵县的石马江流域,梯级开发搞得好,引起社会各方注目,很是风光了一阵子。新华社的记者廖道维、后来担任邵阳地委宣传部部长、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唐琰和我,联手去写一篇这个流域综合开发的长篇通讯。当时,他和萧祥海是这个县通讯报导组的干事,便一起参加了这一次采访活动。那些日子里,我们一起坐着摩托车沿江采访一个一个水坝和电站。他思维敏锐,肯动脑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几个月后,就听友人说:他下去做公社书记去了。
谭谈与周克臣(左)、萧祥海在新邵合影。
再一次见到他,是在湖南日报。这时,我在湖南日报文艺部编《洞庭》副刊。他呢,已是《体育报》驻湖南的记者了。好几年不见,他给我的印象是,那种清秀的书生味少了些,多了几分魁梧的成熟感了。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早已成家,夫人是一位医生,也同他一起调到长沙某医院来了。我当时想,有一位朋友的妻子做医生是好事,如果自己有点什么病痛,好开开后门。
我们各自东奔西跑,这“后门”一直没有开成。岁月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脚下流逝走了。一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了。相识时,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蓦然间,竟是“知天命”之年逼近了。真是人生苦短啊!
令人欣慰的是,克臣把他的一本大作《方城集》送到了我的案前。这一本一寸多厚的大书,汇集他做记者以来在各报刊上发表的二百多篇新闻作品。其中的许多佳构,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就读过。这次集中地浏览一遍,使我对一个肉体生命以外的周克臣,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印象。在集之上篇《人物志》中,他访问了71位有建树、有成就的“人物”,记录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总结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这些,都是后人的财富,社会的财富。记录者在记录别人的人生经验时,揉进许多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其实,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记录,也是他留给后人和社会的一份财富。
《方城集》,是克臣用人生建筑的一座城,这是他永恒人生的象征!
(原载《邵阳日报》199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