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红似火——访于刚同志(1 / 1)

刚刚编发于刚同志写作的革命回忆录:《任作民与湖南的地下党》一稿,我就奉命进京采访湖南籍的革命老前辈。于老,自然成了我采访的对象之一了。

通过电话之后,我就按照于老告诉我的路线,匆匆赶往他的家里去了。坐在电车上,耳边不时回响起电话里他那一口地道的湖南话。从他那轻声细语的话音里,我想象出他一定是个和睦可亲的长者。见面之后,他果然是一位热情、谦和而又忠厚的老前辈。

“小伙子,听口音,你是湘乡一带的人吧?”于老引我到他的住舍坐下,这样问我。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解放前是湘乡,解放后划到了涟源县。”

“县城呢?”

“蓝田。”

老人长吁一声,没有作声了。好象是“湘乡”“蓝田”这些遥远的地名触动了他。他头抬起来,望着窗外。窗外,轻风里,一枝枝冒绿芽的垂柳枝条在微微地摆动。春天,已经在悄悄地装扮着这座古城。足有半分钟之久,老人才感叹一句:“岁月如流水呵,离开那些地方四十多年了。”

“于老,您老家是湘乡?蓝田?”

“不,长沙。”

“那……”我困惑了。

“湘乡、蓝田,我是在湖南作地下工作时常跑的地方。”老人兴奋起来,和我说起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于刚同志今年六十八岁。早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他就投身革命了。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的暑假,党号召进步学生回乡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他担任北平师大学生会主席,在安排好同学们回乡后,自己也回到了长沙。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联络一些从北平、长沙、武汉等地回来的青年学生,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开了个会,成立了湖南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办了一张报纸,取名为《湘流》,宣传救国的思想。1938年夏天,湖南省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省工委决定由他担任省青委书记。同年十月间,在延安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央青委同时召开青年工作会议,省工委书记高文华和他一道去延安参加会议。他们从延安辗转回到湖南,已是长沙大火之后。这时,省工委决定成立湘宁中心县委,他是三个常委之一。县委机关设在湘乡龙家祠堂,负责湘乡、宁乡、湘潭、蓝田、锡矿山等地的党的工作。从此,他就常在湘乡、蓝田这些地方奔跑了。

“1940年9月,我就离开那些地方了,至今没有再去过,你算算,多少年了呵!”话语里,于老对战斗过的这块土地,倾注了多么深沉的感情呵!此后,党派他到重庆《新华日报》任党支部书记、营业部主任、经理等职,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人们看过《报童》的戏剧和电影,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机智而可爱的报童吧?这支报童队伍,就是在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由于刚同志具体组织起来的。解放以后,他先是担任周总理的秘书,以后在中央统战部任副秘书长,负责周总理与各民主党派间的联络工作。“回头看岁月,弹指一挥间呵!”于老用手理了理满头花白的头发,这样结束了他的回忆。

“听说您在十年内乱中,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关了七年多。”对这段岁月,他只用了简短的五个字,就算交代过去了。突然,他用手指了指对面墙上的一张条幅。我转头一看,是他手书的“霜叶集”三个字。他告诉我:最近,湖南人民出版社将出版他的一本诗集。这是他为自己的诗集题写的书名。“霜叶集里的诗,有不少是在十年动乱中那关押的日子里写下的。他们一胡搅就是十年,一头青丝进‘牛棚’,出来时已是满头飞雪了。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有限了。我决心抓紧时间,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用的历史资料,从脑子里挖出来,留给后辈。”

“这几年,我经常看到您老写的回忆录。有关重庆《新华日报》的,就看到好几篇。”

他点点头,笑了:“年岁大了,身体不支了,做实际工作困难了。最近,我向组织上写了报告,要求离休,把位子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离休后,我想办好一件事。”

“什么事?”我问。

“我作统战工作三十多年,和各民主党派打了三十多年交道。我想主编一本书,现在定的书名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道路。”

我怀着愉快和充实的心情从于老的住舍走出来时,夕阳西坠了,满天的晚霞,光闪闪,金灿灿。望着这火红的云霞,我的心猛地一动,想:一个革命者的晚年多么象这火红的晚霞呵——把身上最后一线光亮无私地献了出来,然后才含笑隐去……

(原载《湖南日报》198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