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专辑。
十支歌,十支心曲。
其实,人生也是一支歌。
人生,有时欢乐,有时悲苦,有时甜蜜,有时酸辣。
歌呢,不也是?战歌的昂扬激越,情歌的甜美抒情,进行曲的欢快动听……一声声,一曲曲,不都是在歌唱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曲家黎晓阳,不断地在自己的人生中汲取创作的养料,让人生滋润艺术。同时,用自己对艺术的不息的追求,不断的创造,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他,1955年1月23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诗人,母亲是记者、编辑。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三岁,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唱歌,常常一个人偷偷躲到大草坪里疯唱。读小学的时候,他拾起舅舅的一把旧口琴,一个劲地吹着,吹着。这是一把破了好几个齿口的琴,很难吹出准音来。他父亲见到后,对他说:“你如果能把《东方红》吹奏出来,就给你买一把新的回声口琴。”这是一种激励。他学口琴学得更起劲了。记不起多少天后,他终于能把《东方红》吹奏出来了。为此,他得到了一把新的回声口琴。不久,他们这些城里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们,下到郊区农村,参加农村的“双抢”。那时,农村里没有通电。夜里,全班人早早地睡在农村小学教室里的课桌上,天南海北地说着话。这时,他掏出口琴,起劲地吹着。琴声一起,全教室一下全安静下来了,大家入神地听着他吹奏出的悠扬的琴声……
他有音乐的天赋。他的琴声,能征服大家。
高中毕业后,他走上了湘黔铁路的筑路工地,成了工地上的一名邮电员。一个邮包、一辆单车,陪伴着他奔走在数十里的筑路工地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生活的辛酸苦辣,催他成长,也催他成熟。他在工地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组织的信赖。1973年,被推荐回城,进了工厂,后又进了大学,就读在湖南师范学院的音乐系。主修作曲,兼修小提琴。
上初中时,他就迷上了小提琴。那一天,他听到离自家宿舍不远的地方,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他循声而去,敲响了那家的门。一位年轻人打开门,问:“你找谁?”“我想听你拉琴。”这位陌生的年轻人,就成了他的第一位学小提琴的老师。这时候,他多么想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啊!为此,他找到父亲,要求家里为他买一把小提琴。父亲问:“多少钱一把?”“十八元。”“你知道一十八元能办一些什么事吗?”他愣住了。父亲告诉他:“十八元是一个人三个月的伙食费,是一家人三、四年的盐钱啦!”听父亲这样一说,他不便再开口了。几个月后,一位同学把他家里的一把坏了的小提琴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抱回来抹擦干净,自己动手修理好那几个坏了的部件,便抱琴苦练了起来。
练啊练,好几个月过去了。他多么想拥有痴迷自己琴声的听众啊!一个冬夜,大雪纷飞,他推开窗门,迎进飘舞的雪花,拉弓拨弦,放出激昂的琴声。拉着拉着,他心里想:外面是不是有人在听我的琴声呢?他探出头去,四处观望,没有一个人。
到了上大学一年级以后,他打听到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调到岳阳师专音乐系当教师了。他决心去拜他为师。寻到那里的时候,正是午休时分,他怕打扰老师的午休,没有敲门,便在门外呆着。这时,他自己也非常疲倦了。正好屋前有一个老师们洗衣服用的水泥台子。他头枕着随身带来的小提琴,躺在水泥台子上呼呼地睡了。
不知什么时候,他被人推醒了。
“小伙子,睡在这上面,小心着凉呀!”
他坐起身来,看到一个极富艺术气质的中年人站在自己的面前。他连忙向他打听那位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调来的老师。巧极了,此人正是。
他拜他为师了。他收他为徒了。
几年的大学生活,提高了他小提琴的演奏水准,提高了他作曲理论知识水平。1982年,他赴武汉音乐学院深造,师从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学习作曲,众多的作曲理论课程,加强了他的作曲功底,拓宽了他的音乐视野。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这时候,他看到刊物上发表的叶蔚林创作的一首歌词《莫忘记今夜的月光》心里一热,决心为它配上曲子。这是一首反映十年动乱的亲朋各自一方,动乱结束后,老友重逢时涌动出万般感慨的歌词。父亲对他说:“你没有这种人生体验,能创作出这样的曲子来吗?——为此,父亲带着他去拜访了好几位动乱中发配下乡改造,动乱结束后才回城的父亲的老朋友,让他与他们倾心交谈,细细地去体验这些当事者的种种心情。不久,由他谱曲、叶蔚林作词的《莫忘记今夜的月光》在《湘江歌声》上发表了。”
一个作曲家的生命开始了。
一支一支的歌,充实着他的生命,丰富着他的人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黎晓阳也由青年走入了壮年。如今,他从自己创作的众多歌曲中,选出十首,结为一辑,奉献给他热爱的社会,奉献给他热爱的人民。
这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小结,这也是他人生征途的一个小结。更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
人生也是一支歌!我深深地为他祝福。
(原载《年轻人》杂志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