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来自闯劲——记青年导演吴天明(1 / 1)

湖南作家叶蔚林根据自己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终于和观众见面了。看完这部影片,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感到很满足,很充实。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动乱年月的潇水河上放排人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盘老五等一个个放排人的艺术形象。这部影片的成功,固然浸透了作家的心血,但此时此刻,我却更多的想到这部影片的青年导演吴天明。

前年盛夏,为拍摄《没有航标的河流》,吴天明从西安来到秀丽的潇水河畔。选定外景来到长沙,我们在宾馆相见了。

“你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生活的颤音》,获得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头一炮就打响,奥妙在哪里?”

我开门见山的提问,把吴导演逗笑了:“好家伙,这叫我怎么回答?《生活的颤音》,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是人民对我的鼓励,还谈不上取得什么成就呵!”停了停,他又深沉地说:“要说体会我可以回答你一个字:闯!”

这一个字的回答,太妙了!这里,道出了一个很深的哲理:创造,来自闯劲!也概括了吴天明走过的道路:成才,依靠闯劲!

1960年,吴天明高中毕业后,考进西影演员剧团当演员。第二年,他就在电影《巴山红云》中演一个农村小伙子。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十年内乱开始了。这段时间,他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刻苦地读书,决心将来当一名导演。粉碎“四人帮”后,他的愿望果然实现了,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北影故事片《红雨》的拍摄全过程,一年多时间跟在著名导演崔嵬身旁,学习了老导演的许多经验。回西影后,他先后在《渔岛怒潮》等几部影片摄制组中担任了场记和副导演工作。1979年,他和滕文冀联合导演《生活的颤音》。这部影片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评为这一年全国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吴天明和其他几位青年创作人员,荣获文化部授予的青年优秀创作奖。他们为自己的厂子赢得了声誉。之后,他和滕文冀再度合作导演了影片《亲缘》。《没有航标的河流》,是吴天明独立导演的第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的外景,全部选在湖南。原计划1981年秋季开拍。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拍摄的最好季节。去年一开春,吴天明就带摄制组十几位创作人员,来到剧本所写的潇水的源头,江华瑶乡体验生活。他们翻山越岭,在瑶乡山寨参观访问,开座谈会,跟班劳动,吴天明还和扮演盘老五的李伟、扮演石牯的胡荣华,跟随几张木排,在潇水上漂流了三天两夜,同放排工人一起风餐露宿,经受了烈日和风雨的锻炼,学会了放木排的基本技能,亲身体验了放排人生活的甘苦。这位青年导演,就是靠这样一股不畏艰难、敢攀高峰的闯劲,使这部拍摄难度很大的影片,终于获得了成功。

走出影院,踏上归途,我的耳边,又响起了吴天明两年前给我的那一个字的回答:闯!我打心眼里祝贺这位年轻的导演,终于在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上,闯出了新成就!同时,我想,导演电影是这样,干其他的行当又何尝不是这样?年轻的朋友,勇敢地朝前闯你自己的路吧!

(原载《年轻人》杂志198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