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未必能生巧(1 / 1)

五光十色说历史 张鸣 607 字 1个月前

凡是从现在的中小学滚过来的人,对于题海战术,想必都不陌生。尤其是高三这年,课早上完了,整个一年,就是做题,反复地做,做到人人反胃、无聊乏味到要自杀的地步。不仅高三,但凡好一点的学校,从小学起,做学生的大抵都得面对题海。每天一大堆作业,做也做不完,熬夜不说,星期六、星期天都得牺牲掉。

这样的题海战术,其理念起源于中国的一句成语:熟能生巧。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有百步穿杨神技的射手,当众夸耀自己的射技。在众人瞩目纷纷夸赞之际,一位老者说了句,没什么了不起,不过练得熟罢了。射手不服,老者拉他到自己的摊上,原来老者是个卖油的。找来一个葫芦,口上放一个铜钱,然后拿来一个细嘴的油壶,把油缓缓倒入葫芦,居然一星半点儿也没有沾到铜钱上。老者告诉围观的人,这没什么了不起,熟能生巧。

当然,勤奋地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一种技巧,的确可以练到精熟。一道题,如果做无数遍,也可以做到碰上就会,绝对不会出错。但是,这样的训练,应用到当今的教育上,则害多利少,熟不仅不能生巧,而且还会造成练习者的惰性,丧失读书学习的兴趣,甚至把学生的学习搅得乱七八糟。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课的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新的课程内容没弄明白,往往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而新课往往在上午讲,因为上午学生比较清醒。但我们现在的老师,每天都会留一大堆作业,学生晚上拼命赶都赶不完,只好熬夜。熬夜之后,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生,上午上课就要打瞌睡,新课的内容弄不明白。如果这个学生又相对内向,下课不肯问老师或者同学,那么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不甚了了。中小学的课,每每一环扣一环,时间一长,整个课程就都稀里糊涂了。要想挽回局面,家长只好让孩子补课,能补上去的,算他幸运,补不上的,就只好做差生了。很多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其实智商一点不差,都是被题海战术牺牲掉的。

就中考和高考复习而言,在目前的考试体制下,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当然有效。但是经过这样一番魔鬼训练,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因为在严酷的复习迎考期间,任何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阅读,都会被严格排除在外。原本就只会背课文的学生,经过此番强化训练,不仅没有了读书的兴致,连读书的能力也丧失殆尽。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本身也没了兴趣,哪怕这种学习仅仅是讲读课本做练习题。我所在的大学,每年录取的学生分数都不低。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却大抵缺乏,开出的阅读书目,多数人都不加理会,不管你怎样诱导他们提问,他们都提不出来,当然,什么独立思考、创造力,就更是谈不上了。更糟的是,几乎每个专业、每个班都有几个什么课也不上,昼夜颠倒,除了睡觉就泡在网上打网游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采用北大的会商制度,不天天派专人把学生拉到课堂上去,人家是不会上课的。一个个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人,到了最高学府,居然能变成成天上网打游戏的问题青年,此前的题海战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