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顶尖高校的自主招生动静越来越大,清华、北大走在前面,人大也不甘落后。虽然自主招生招的学生争议不小,但各个大学却勇往直前。现在各个大学的所谓自主招生,其实只是高考的一种补充,每年有5%的自招权,可以破格选拔,只消上了各地的一本线,就可以录取。由于一本线和清华、北大录取线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数鸿沟,所以,这样的破格,对于考生而言,**极大。
从前的特招,大抵是特长生,必须有文艺和体育上的一技之长,后来扩展到写作才能,年少而能在刊物上发文章,出书的,也算一份。现在则偏重于各地的中学校长推荐,学校方面专家考核其全面综合才能,而文体特长生,似乎也还存在。
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考察者都能出于公心,其实推荐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确比简单的卷面考试要更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和综合实力。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官员选拔的制度历史,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是以推荐为主的制度,而隋唐而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的制度。在察举制的盛期,人才选拔其实比科举制为优。但这种推荐为主的制度,对推荐和考察人的道德要求过高,一旦社会风气变坏,人情渗入,托请进来,这样的制度就没法运作了,勉强运作,也只能是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人们对中学校长的推荐,大学专家的面试考核,心存疑虑,而他们的公信力的确也不高。人们的疑虑,是建立在层出不穷的实例上的。以现在的自主招生为例,社会上纷纷扬扬的种种传说,种种黑幕,不见得都是捕风捉影。如果入学凭高考成绩,尽管也有作弊的可能,但至少人们对目前的高考还有点信赖,分高者进,分低者走,大家没话说。但对于自主招生,提倡的专家也许看到的是自主中的灵活选拔,但场外的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低分进牛校,里面没有猫腻,谁信呢?
其实,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比如地域的歧视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例。同样的高考分数,在有的省份可以上重点大学,在有的省份则只能上专科。很多顶尖大学,对于所在地的招生照顾,也是让其他省份的考生感到十分不平的事。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数,复旦交大在上海的招生数,都是其他省份的几倍。
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公平的招生制度,但是,人们还是更倾向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这个貌似平等的高考制度,却也是目前应试教育的罪魁,只要存在这样统一划一的高考指挥棒,中国的素质教育,就是只能是喊喊而已。
那么出路在哪儿呢?目前这种小规模小范围的推荐加考核是不是解套一种方式呢?否。这样的改革,在目前的社会道德水准状况下,即使现在还没有变质,变质也是早晚的事情。要改,只能综合性地整体改革,彻底改革目前的高考制度,把目前由考试机构主导的高考,变成由大学主导的高考。利用现有的考试机构,每年组织一个月左右的多层次高考,各个大学自主出题,自主招生。让各个中学即使想跟,也无从跟起。每个考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既可以考这个学校,也可以考那个学校。性质类似的大学,也可以组织高考联盟,统一出题。
但是,这样的全面自主招生,民众的疑虑也许更大了,会不会由此导致好的大学滥招,把大量素质差、成绩也差但有权有势有钱家庭的子弟招进来?结果反而更加不公平了。当然,这样的疑虑是有道理的。所以,高考全面自主招生的改革,前提是大学的改革。大学必须有自主性,而非现在的行政机构。严格地说,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三项原则,必须贯彻。如果像今天这样,所有的大学都要围绕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棒运转,没有人为学校负责,要负责,也是为校长、书记的乌纱帽负责,这样的大学,极而言之,无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分校,没有自主,没有个性,无论怎么改,结果都只能是一团糟。
现在的大学,还是行政垄断的天下,国立大学一统。民营学校,只能是三本层次的拾遗补缺。这样的大学,如果说有竞争的话,也是竞相向教育行政部门争宠的竞争,裁判只有行政权力。我们知道,这样的所谓竞争,就不是竞争。没有竞争,不为自己学校负责,那么当然各个大学就会怎样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干,哪怕把学校办得再滥,只要把行政权力哄好了,照样做自己的211,或者985,就是做牛校。反过来,如果能为自己的荣誉负责,存在有行政体系之外的评价体系,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把自己搞滥,只认钱权,不认别的。因为如果学校的毕业生太差,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声誉,就算你从前很牛,现在也会被人抛弃。欧美的优秀大学,每年尽管都会招一些高价生,但一定会利用奖学金制度,尽可能把优秀的贫寒子弟吸引进来。有钱人的子弟如果素质不高,可以花大价钱,更长的时间读名校,但贫寒的优秀子弟,也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读名校。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实行了公平。
大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三十多年,教育改革不大,说它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也许过了。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严重滞后,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证明,小修小补已经无济于事了,再不大动手术,一方面有钱的人们用脚投票,出国就读,一方面没钱的人们盛行读书无用。两者泛滥成灾,高等教育就大祸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