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是个讲究奢华的人,赶上衰世,国力不济,即便皇室,也比不得当年。但是,太后这边,还是该讲究就讲究,吃穿用度,一点马虎不得。最恶劣的事例,就是为她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虽然顶着满人贵族海军学校的虚名,但实际上就是给她一个人享用的园林。在海防吃紧的当口,挪用海军经费,把流水样的银子用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事迹,比史上任何一个昏君都不逊色。死后的陪葬品之丰盈,在清代所有的帝后中,首屈一指,难怪小混混军阀孙殿英会眼红,动用大军盗墓,把个包金裹银带玉的死太后,剥了个精光。
不过,讲究排场,会花钱的西太后,也有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时候。西太后虽说喜欢乱花钱,有时还犯浑,比如因一己私利,废了戊戌维新。但谁也不能否认,这女人其实相当精明。一个精明的女人,在遭遇困窘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精打细算,好好过日子,西太后也是如此。困窘来自庚子之变。老太婆废了变法之后,被冬烘的顽固派大臣和义和团大师兄给蒙了,跟洋人闹翻,攻打使馆不说,居然对西方十一国宣战。还好,当八国联军打进城来之际,老太婆还知道跑路,一跑就是几千里,从北京逃到了西安。从北京到怀来这段路最辛苦,生生挨了两天的饿,还担惊受怕的,穿玉米地,弄了一身的痱子。
太后和皇帝遭此磨难,他们领导的国家就更惨。北方残破,生民涂炭不说,国库和宫里的银子也都成了占领军的战利品。国家这个大家,皇室的小家,都被洗劫一空。一向讲究的西太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到了西安之后,虽然各地的贡品陆续来了一些,但窘迫两个字,还是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就这样,住进西安行宫的西太后,突然变成了一个会过日子的老妇人。
行宫是陕西巡抚的官邸。清代官场有个禁忌:官不修衙。加上西北地区一向贫瘠,纵然是陕西第一衙门,也是破烂不堪。好多房间,只要下雨,就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房间门窗,有玻璃,也有窗户纸糊的,连太后住的房间,门上的玻璃也有破损,房间里地毯,也都破旧不堪。一向讲究住的西太后,在这样的烂地方,一点也不讲究了。地毯不换,窗户玻璃破了,让宫女用纸糊上,房间漏雨,也就是简单修修罢了。大暑天,没有冰可以消暑,就弄两口大缸,装上泉水凑合。两宫每月的嚼裹儿,所费不过三四千两。没有鱼吃,忍了,鸡鸭和猪羊就对付了。没有水果,也忍了,地方官进贡当地的桃子,竟然让西太后感动得不得了,一个劲地说以后不要破费。比起在北京的日子,一饭万金十万金的,真是恍然天壤。在西安期间,照管宫中开支的支应局所有的开支,西太后均亲自过问,宫中支一钱一米,必得西太后的一个私印为信,这个私印,上面是“凤沼恩波”四个字,无印为凭,多一钱银子都拿不出来。
不仅如此,特别爱热闹的西太后,来西安不久,就赶上她的生日。如果在北京,连唱半个月大戏是必需的,群臣贺寿,大开宴席,得热闹好些时候。可是,这回居然一点动静也没有,连个大鼓书都不唱一个。而且老太婆传令下去,今后佳节,一切典礼筵宴均行停止,好像是皇帝死了老子娘,一律停止娱乐。每天就寝之前,西太后都要出来转转,看看各处门窗是否关好,然后才能放心睡下。这个架势,不用我说,各位看官也能想到,此时的西太后,就像一个尽心的当家农妇。当年去沈阳故宫参观,感觉满人入关前的所谓宫室,就像一个扩大版的关东农家院,贵妃的房里有悠车(东北的摇篮),宫殿的后面有菜窖和磨坊。当年的满人皇后或者太后,其生活起居,估计跟在西安时的西太后,大体差不多。西太后所为,无非是返祖。
不过,此时的返祖,本质上却是在作秀,作一种励精图治的秀。经过庚子之变,国都沦陷,半壁江山陷于敌手。八国联军要追拿的祸首,原本就是西太后,西太后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确把事办砸了。虽说多数的疆臣还认两宫的账,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威信已经大不如前了。不仅上海租界里的报纸成天出她的洋相,就是一干洋务官僚,也对她大为不满。做出一个节省的样子来,是最便捷,也最显眼的补救方式。群臣们即使不感动,也会心里好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