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一般都要离开家。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娇宝宝,衣服脏了有人洗,饿了有人做饭吃,一般来说,饭菜不端上桌子,娇宝宝们是不吃的,衣服脏了,大人不催促,是都不换的。自然,头疼脑热,心情不爽,都会有人关心。学业上,凡是有希望考上大学的人,在中学都是老师关注的对象,统练成绩稍差,就会有老师过问,家长也会跟着着急。离开了这样一个身体和学业立体的保温箱,一下子被扔在一个陌生的学校里。
当年我们这一代上大学的时候,娇宝宝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相当多的人,都在社会上混了很多年,上天入地,没有不能做的事,所以,入学之后,至少在生活上,没有多少不适应感。如果非要说有适应的话,那就是大城市里来的学生,对大学的伙食大抵不满。77、78级大学生闹学潮,百分之九十,都是因为伙食。其实,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不适应都没有,他们的感觉是,大学是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样样都新鲜。
可是,现在的孩子进了大学,可以说人生大学百事哀,处处不如意。即使有家长跟着读书的,很多事情,家长也帮不上。况且,毕竟家长需要养家糊口,能放弃工作来陪读的,并不太多。千娇百爱的宝宝,突然没人疼,没人娇了。什么事,都得自己办,自己不办,没有任何人为你操心。原来在家乡是尖子,众星捧月的,到了大学,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有的是,失落感油然而生。
也许,你能碰上好的辅导员,会告诉你该怎么度过最初的大学岁月,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也许,你会碰上一个好的教授,给你一些好的建议。比较可能的,是一些热心的师哥师姐,他们会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当然,这些经验,有好有坏。但是,幸运之神并不眷顾每一个人。很多人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胡撞乱碰,摸索着打发掉最初的难熬日子。
学文科的学生,还比较幸运,因为只要上课听讲,肯背听课笔记,或者不听讲,考前拿来别人的听课笔记临阵磨枪,混过去,不挂科倒也不难。比较困惑的是那些一直上进的学生,由于没有了统练,他们一直找不到比较的靶子,不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但工科的学生就比较麻烦,中学的数理化,进度慢,练习多,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又肯吃苦,大抵落不下。但一进入大学,每科的进度都非常快,稍有不慎,就被落下了,而且落下之后,没有人理你。任课老师依旧飞快地讲,助教也懒得给你讲解。脸皮比较薄的学生,不懂也不好意思找人问,几次糊涂之后,考试就无论如何过不去了。最初的几科挂了,以后科科都步履维艰,因为每一科都有联系,后面的需要前面的知识来解题。其实,文科虽然好混,但如果仅仅是临阵磨枪背笔记,那么最后混的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学会读书,查阅参考书的文科生,漫说学四年,就是四十年,什么都学不到。
在生活上,如何应付日常杂事,如何跟同寝室的人相处,怎样参加社团活动,都需要自己来。新生发现,交友不易,交了朋友,处下去更不易。相比起77、78级的大学生,大学的室友是越来越少,住宿条件越来越好,但室友相处,却越来越难了。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最后被室友杀掉的事,居然一个又一个地发生。学生社团,原本该是培养公共精神的好去处,可进到里面的新生,很快就在里面发现了尔虞我诈,发现了权力恶斗,发现了拉帮结伙,而且你不得不被拉帮结伙。一个个用甜言蜜语把你哄进来的学长们,无非是拿你当喽啰,让你为他们干活。走到哪儿,碰到的都是权力,都是冷眼,都是不大不小的陷阱。
当然,由于这些年学风每况愈下,老师可以用钱买通,所以,大学的淘汰率是直线下降,挂科的学生,只要不是挂太多,而且家长肯出面做工作,大抵都可以混毕业。但混毕业的学生,只拿到一个文凭,大学等于白上。而不得不混毕业的学生,一般来说,都因为头三脚踢不开。头三脚没踢开,后面的事就难办了,很多学生,也就就此不办了。
一般来说,刚进大学,越是有上进心的学生,就越是感到难,越是感到失落。也就越是容易掉眼泪。过去,有部苏联电影,名字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大学,也不相信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