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学业成功的第一要素(1 / 1)

跟着张鸣上大学 张鸣 834 字 3个月前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信是绝对必要的。不幸的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总是在打击着学子们的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人的传统,对孩子,总是求全责备。你如果考试不及格,他们当然不高兴。但如果及格了,他们会说,人家的孩子都考七八十分,你才60多分。你经过奋斗,也考了七八十分,人家又会说,看看,还有好些人考90多分呢。等你也考了90多分,更高的期待,100分就在哪儿成标杆了。家长和某些老师认为,只有这样高标准严要求,孩子才能不断地进步。但现实却往往相反,求全责备的结果,常常让学生刚有了点自信,就被打压下去,感觉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最好,怎么也不会让大人满意,最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其实,做教育的人都知道,没有自信的学生是没法教的,真的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地步,这个学生也就算废了。家长和做教育的人,应该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小心翼翼地保护之。

然而,明白这个道理的老师和家长不多,我们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信心经常要经受打击的环境,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进入大学的学生,真正破罐子破摔之辈不多,但自信心不足的人,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女学生。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了,但现在我们的大学生,还多是循规蹈矩之徒。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就知难而退,觉得自己反正弄不明白。书稍微艰深一点,就不想读下去了。有教科书就好,按照教科书罗列的一二三,背下来就是。如果老师能将这些归纳得更简捷,那就阿弥陀佛。从前,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多看点书,还可以在同学中炫耀一下,现在据说这样的炫耀,已经没有市场了。非考勿视,非考勿听,非考勿问,看起来经济实用,但骨子里是懒惰和没有自信的高度结合。这些学生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艰苦的努力,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前途,所以干脆缩起来。

没有自信的另一种表现,是对于很多事情,不敢想,更不敢试。现在的大学,绝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凡是没有人尝试过的事,大家连想的念头都没有。没有人敢冒险,生怕失败,好像一旦失败,自己的人生就会塌陷一样。年纪轻轻的,对自己的前途规划、都像七老八十的人一样,首先考虑的是保险、稳当。眼下的公务员热,国企热,虽然有社会的原因,但学生稳定为先的考虑,也是一个因素。很多人,做了公务员,宁肯做毫无意义的事,甚至一张报纸一杯茶混下去,也不敢跳到海里试试。跳到海里的人,大多是根本没机会进国企,做公务员的。

大学阶段,按道理是一个不害怕失败的年龄段。失败了,爬起来再走就是,因为还有的是时间。失败本身,也在积累着经验,是相当宝贵的。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却非常害怕失败,一点都败不起。没人看着的时候,犯规他们是敢的,但如果要是做一点有意义却又为学校当局不允许的事,那是万万不能的。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后勤食堂几乎每家都办不好,价高质次。市场上的劣质大米、劣质肉、劣质豆油甚至地沟油,都流到学校食堂。反正饭菜做成什么样子,学生也不敢反抗。对于学校和老师侵犯学生的权益,学生多半都选择忍了,因为担心一旦反抗,自己的学位就没了。胡适先生当年参加留美预备考试,作文时竟然敢跑题,人家题目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他却开始考证规是怎么来的,矩由何而起。但意外的是,考官却给了他最高的分。如果放到现在,几乎没有人敢像胡适这样“胡来”。不仅考试如此,研究生做论文,也是尽量四平八稳,不敢有所突破。稍微碰到点禁忌,自己就把自己吓得半死。

大学,其实也是一个养成自信的地方。养成自信,就要敢于尝试,敢于接受失败。有禁区,尝试着冲一冲,有困难,尝试着闯一闯。多试几次,总有可能成功,一旦成功了一次,下次你就敢做了,自信也就起来了。否则,什么都不敢干,似乎一辈子没怎么失败过,但实际上也没有成功,没有意思。别的不讲,单讲你的人生,也太乏味了。

在大学读书,想到的应该是今后如何在社会立足。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而进行的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够勘破世道人情的过程……一句话,要教学生像野狗,会自己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