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文言文(1 / 1)

跟着张鸣上大学 张鸣 1028 字 3个月前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实在太失败了,从小学到大学,花了几万小时来教自己本国的母语,居然还有那么多学生写不好中文。这样的失败,就造成了今天大学生令人失望的文字能力。理工科学生不必说了,似乎文理分科的设计,就没打算让他们有好的文字能力,好像学理工科文字好坏没有关系似的。即使是文科生,四年学下来,相当多的人,文字也一塌糊涂。

有话不好好说,是当今文科学生文字的通病。最时髦的两种文体,一种是于丹体,华丽,排比,堆砌,看似精彩,实则空无一物。一种是余秋雨体,故作深沉,无病呻吟,有点东西,但是有限。词儿花里胡哨的,连一个简单的事都说不清楚。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说不明白。这样的文字,大抵只能用于泡妞追女孩,而且还是大学阶段的傻女孩。

在今天看来,当年五四运动之后,全国的学校改用白话文教学是个失误。唐德刚先生回忆说,像他这样先进私塾,已经读完《左传》的人,再进小学,改学“黑狗叫,白狗叫”真是感到滑稽莫名。后来唐先生恣肆汪洋的文字,显然跟《左传》关系大点,跟“黑狗叫,白狗叫”没什么关系。

真想不通,我们今日所见的民国的散文大师,胡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之辈,大抵是私塾里背古文,对对子折腾出来的,但他们却提倡后辈尽量不学文言,学白话文。自宋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大体文言和白话并存。想要通俗,就白话,想要典雅,就文言。文言之中,也有古文和骈文的分别。要深则深,若浅则浅,关键看你的读者圈子如何。写白话小说的人,未必写不了骈文,写骈文的人,也会玩一下白话。然而,语文教育以白话为主体之后,写白话的人,就完全不可能写骈文了,白话文,写得也不怎么样。

而且我们的语文教育方式也有问题。首先是语法魔障。自《马氏文通》问世之后,人们热衷于讲求汉语的语法。汉语有没有语法我不知道,但我们讲的,却是从英语那里扒下来的语法。所谓主谓宾,定补状,所谓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英语的语法,方枘圆凿塞进了汉语。这么多年,我们实际上是用英语的模板,来套汉语的结构,越教越糊涂。后来,有人又将这一套语法套在文言文的教学上,荒唐到将人坑死,却也写了好些大部头的著作。

其次,我们的课文讲授也是扯淡。文章选得就差,政治挂帅。好不容易有几篇好点的文字,无论白话还是文言,讲起来都按教学参考书来,先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再字、词、句。一篇文字,十个人读,应该有十种解释,然而,我们全国上下,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好些文字的写作背景,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但上课老师知道。中心思想,作者也不知道,但老师也知道。这样的教法,就是把课文凌迟,好端端的肉,剁得稀烂,然后加上老师认为香的作料、臭酱,腌出来,端给学生吃,不吃还不行,考试过不了。经过这一番折腾,再鲜活的文字,也变成了腥臭的标准答案。学生背下标准答案,考试倒是没问题,却绝无可能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同样,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基本上是程式化的,按照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分类,划定一些标准范文,训练过程,就是不断地复制、仿造。整个基调,就是假大空,华丽,排铺,虚张声势,越是花里胡哨,越是矫情滥情,分就越高。

这样的中学语文训练出来,当然大学生的文字能力也就只能这样了。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文字美的起码感知。人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能把排比句用到极致,能不断地引经据典,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就是好文章。这些人,已经丧失了起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其实语文的教育,识字过程基本结束之后,主要是阅读和欣赏。好文字,多读几遍,其中的好处自然显露出来。能归纳出来当然好,不能归纳出来,有所意会,亦无不可。传统私塾,在儿童尚无理解力之前,强行让人背诵,固然粗暴,但这个过程,也就是让你多读。一旦开讲之后,有了理解力,慢慢地也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意味了。另外,汉语的奥秘,在于其韵律和节奏,掌握了韵律和节奏,就可以写出形式上漂亮的文字。死抠文法,实际上背道而驰,学得越好,文字越糟。私塾教人写作,从对对子开始,一字对,两字对,一直到十几字对。练的就是对仗押韵的工夫,这个工夫有了,对汉语的韵律和节奏就有了感觉。

过去的事情,再遗憾,也没法追回。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失败,但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我们糟糕的语文水平,无法适应社会。如果到了社会上,再被迫重修,成本太高,代价过重。所以,我们要从大学开始自我校正。校正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文。《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和《聊斋志异》都是现成的好教材。再有精力,可以看《文选》,看《史记》和《资治通鉴》。我的建议很简单,为了让我们的文字好一点,多读古文,不读或者少读时文。不用多,坚持一学期,熟读百十篇,回头再看,自己就大不一样。古人云,学诗,工夫在诗外。同样,写白话文,要从文言文练起。

处好同学关系,需要互相体谅,都做过小皇帝,如果对方一时皇帝脾气爆发,不要正面相撞,等一等再说。要学会讨论,学会妥协,学会互相理解。所以,不管怎样,以善为先,以诚为先,是相处之道的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