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中学上得糊涂,穷乡僻壤的,又赶上“文革”,上课的时间,没有下田劳动多,老师讲课,也没有什么要求。所以,不知道什么叫记笔记。听课不记,读书也不记。但有时候觉得书实在好,又是借的(根本买不到),会成本地抄。进大学之后,看见同学们都在听课记笔记,我也照猫画虎,跟着学。但笔记记得不好,每到复习考试,还得借几个尖子的笔记看一看,分数才能高一点。大学毕业后改行学文,再来听课,由于内容熟悉,所以笔记记得相当详细,而且重点分明。从此悟到,课堂上的笔记若要记得好,首先得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如果这门课的内容你熟悉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记笔记了,因为这时你对老师的讲授多半不会满意。听课笔记,对你也没有什么用处了。除非,老师既没水平又刁钻,考试专门考他在课堂上讲过的某个角落的知识。
上大学,最要紧的,是学会读书记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不读书。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记笔记对读书的重要性。人经常有这样的时候,刚读过的书,明明记得有个段落,提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当时没有记下来,回头再去找,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脑门子大汗,没用。所以,读者要带着笔和笔记本(用笔记本电脑也行),碰到什么有兴趣的,赶紧记下,详细注明在哪本书,哪一页,书的出版者、出版日期和版次。以后要用的时候,一索即得。
当然,这样的读书笔记,是符合一般人的。如果你是天才,过目成诵,大可以不必如此。胡适先生读书,只用红白蓝三色纸条做书签,读过之后,分别夹在书页里,需要的时候,一翻就能找到。这样的神技,我相信多数大学生掌握不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做笔记的好。古往今来,多数有成就的学者,都是打这儿过来的。朱熹说,极聪明的人,要做极笨的工夫。不做笨工夫,就成不了大学问。想要读书有所收获,就是得塌下心来做笔记。
笔记不仅仅是摘抄,还有心得。读书有所悟,是件开心的事。开心不能仅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要紧的,是将你之所悟,赶紧记下来。因为这里牵扯到灵感,放都不能放,一放,就如隔夜的馊饭,变味了。读书,也意味着创造,这创造,就是心得。不要担心你的心得是不是别人也说过,这不要紧,关键这心得是你之所悟,得自于你自己的思考。它至少对你而言,是纯然的创造。别小看这一点,人类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养成的。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读书的时候,所记的卡片,分成两类。一类是摘抄,一类是心得。分装两个大口袋,满了换另一个。读到一定时候,就把心得的口袋拿出来,一张张翻开,翻到一张,心有所动,就在这张的基础上,写篇文章,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外一袋摘抄笔记了。
还有人不做笔记,也不写卡片。只在读过的书上做批注,有眉批,有页末批,也有侧批。反正就是在书上乱写字。当然,这样的批注,也算读书笔记,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读自己的书。如果读借来的书,无论公家私人的,这样做都没道理。我还真见过在我借给他的书上批注的好汉,但有这么一次,下次肯定不借书给他了。至于在图书馆的书上批注的英雄,则更多一点。只是,这样的批注,往往没有水平,多数属于没事发泄的胡说八道。除了给后来人添堵,没有更多的价值,近似于景点上的各种“到此一游”。
所以,做批注这样的笔记,是有严格限制的。在自己的书上,而且是反复阅读时才好这样做。在书中的某些文字旁,写下你的心得,具有针对性。做得好的,跟原文相得益彰,可以印出来,给后人有所启迪。但我们一般人,不要轻易这样做,如果手实在痒,可以在书页上夹条,在条子上写下你想说的话。书是有灵性的物件,不要亵渎了它。最好的读书笔记,还是笔记本和卡片,现在有了笔记本电脑,可以替代,但动手写字,还替代不了。
总之,读书得动笔。大学四年,学会读书是第一要义,而读书要学会做笔记。不做笔记,事倍功半,做笔记,则事半功倍。